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地錢的意思、白地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地錢的解釋

亦作“ 白地款 ”。舊時對閑置或撂荒土地所征的稅。《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詔: 臨安府 民間僦舍錢,不以多寡,并三分中減一分,白地錢四分之一。”《解放日報》1943.8.3:“白地款一年一次,全年約七百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地錢是唐代針對未耕種荒地征收的特定稅賦,屬于中唐以後重要的雜稅之一。其核心含義與制度背景如下:

  1. 字義與核心概念

    “白地”指未經開墾耕種、處于荒蕪狀态的土地;“錢”即貨币稅。因此,“白地錢”字面意為對荒蕪土地征收的貨币稅。它區别于對已耕種土地征收的田賦(如租庸調或兩稅),專門針對因戰亂、逃戶等原因抛荒的土地。

  2. 曆史背景與征收目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銳減,大量農田荒廢,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為彌補虧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推行“兩稅法”改革時,宰相楊炎建議對抛荒土地征收“白地錢”。其目的在于:

    • 增加國庫收入,應對藩鎮割據和軍費開支。
    • 促使土地所有者(主要是地主)開墾荒地或承擔抛荒成本,減少土地資源浪費 。
  3. 征收對象與稅額

    征收對象主要是擁有荒地卻未耕種的地主或名義上的土地所有者(如逃戶遺留土地的實際控制者)。稅額通常參照鄰近已耕地的等級和稅率折算征收,具體數額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确定,帶有較強的強制性和臨時性特征 。

  4. 制度特點與影響

    • 雜稅性質:白地錢是兩稅法體系之外的附加稅,屬于雜征範疇。
    • 加重負擔:它加重了土地所有者(尤其是小地主和自耕農)的負擔,尤其在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常因無力開墾或耕種而被迫納稅,導緻破産或進一步逃亡。
    • 執行弊端:地方官吏常借此名目濫征,或将已耕種土地謊報為荒地征稅,成為擾民、斂財的工具 。
    • 財政意義:雖在短期内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其橫征暴斂加劇了社會矛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抛荒和財政危機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白地錢”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舊時政府對閑置或未耕種的撂荒土地征收的稅項,屬于古代土地稅的一種特殊形式。該詞亦作“白地款”,兩者含義相同。

二、曆史用例

  1. 宋代記載:據《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記錄,南宋臨安府曾推行減稅政策,其中提到“白地錢四分之一”,即對此類土地征稅額度調整為原稅的四分之一。
  2. 近代應用:1943年《解放日報》提及“白地款一年一次”,說明該稅種在近代仍存在類似征收形式。

三、征收背景 此類稅收旨在鼓勵土地有效利用,防止資源浪費。若土地長期荒廢,政府通過征稅增加土地持有成本,促使所有者開墾或流轉土地。

四、現代關聯 目前中國大陸實行《土地管理法》,已無“白地錢”這一稅種,但對閑置土地可能采取收回使用權等管理措施,與曆史稅制的目的有相似性。

需注意,不同朝代對“白地錢”的具體稅率和實施細則存在差異,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權威詞典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生耙路機寶蹤褊直表座賓倅缤翻蔡屣延才宸居尺蠖吹帽錠劑防抑格調軌塵鬼傘姑縱黃花回填貨匨囏窭堅利絞绡肌栗看設客卿老視嶚剌裡籍路頭菩薩棉籽油偏善評劇遷落氣不過起窠圊厠親嘴七十二戚友染潢山坡羊生蕃屬引隨波逐流檀君條式體型頭甲圖畫脫産外債忘私惟塵下拜俠節相坐溪柴洩渎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