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不幸。《詩·小雅·正月》:“憂心惸惸,念我無祿。” 朱熹 集傳:“無祿,猶言不幸爾。”《左傳·成公十三年》:“無祿, 獻公 即世。” 楊伯峻 注:“無祿,今言不幸。”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總說·字訓辨》:“不幸之謂無祿。《詩》曰:‘念我無祿。’”
(2).猶不祿。古代稱士之死。亦泛指死亡。《公羊傳·隱公三年》“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士曰不祿” 漢 何休 注:“不祿,無祿也。”《爾雅·釋诂下》:“崩、薨、無祿、卒……死也。” 郝懿行 義疏:“《公羊·隱三年》注;‘不祿,無祿也。’……無祿,猶言無福,亦謂遭死喪也。”
(3).沒有俸祿。《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有寵於 薳子 者八人,皆無祿而多馬。” 唐 杜甫 《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詩之四:“事主非無祿,浮生即有涯。” 楊倫 箋注:“非無祿,謂前曾授官。”
(4).指沒有祿命,沒有祿食的運數。 漢 王充 《論衡·偶會》:“無祿之人,商而無盈,農而無播。”
“無祿”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代“不幸”
源自《詩經·小雅·正月》“念我無祿”,朱熹注“無祿,猶言不幸爾”。在《左傳》中,“無祿”也用于表達對君主去世的哀悼,如“無祿,獻公即世”(《左傳·成公十三年》)。
婉稱“死亡”
古代士人去世稱“不祿”,而“無祿”為同義表述,如《爾雅·釋诂》将“無祿”與“崩、薨”并列為死亡代稱。
表示“沒有俸祿”
字面指無官職收入,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記載“皆無祿而多馬”,杜甫詩中“事主非無祿”則暗含曾為官後失祿之意。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案例,可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
《無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收入、沒有報酬。通常用來形容個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沒有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無祿》的拆分是“無”和“祿”。其中,“無”為“無辶”,表示沒有;“祿”為“示禾”,表示福祉。
“無”部的筆畫數為4,屬于偏旁部首;“祿”部的筆畫數為9,屬于偏旁部首。
《無祿》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化與社會背景。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祿指的是君主或官員發給臣子或官員的俸祿。因此,形成了“無祿”的概念,指的是沒有經濟回報或俸祿。
《無祿》的繁體字為「無祿」。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無祿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種古時寫法是将兩個字合為一體寫成「無祿」。
1. 他為人正直,但在這家公司卻無祿可言。
2. 生活不易,有時甚至會讓人感覺一無祿可支。
無源、無畏、無辜、無情、無知、無奇、無語等。
無收入、無報酬、無酬勞、毫無回報等。
有祿、有報酬、有收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