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暇的意思、遑暇的詳細解釋
遑暇的解釋
閑空;安閑。 唐 韋應物 《雲陽館懷谷口》詩:“吏役豈遑暇,幽懷復朝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湘裙》:“弟事未辦,我不遑暇。”參見“ 不遑暇食 ”。
詞語分解
- 遑的解釋 遑 á 閑暇:不遑。未遑。 〔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樣子。亦作“皇皇”。 古同“惶”,恐懼。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暇的解釋 暇 á 空閑,沒有事的時候:得暇。閑暇。無暇。應接不暇。目不暇接。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遑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遑”與“暇”二字組成,均表示“空閑”之意,強調“沒有空閑時間”或“來不及”。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解析
-
遑
本義指“閑暇”,引申為“匆忙、無暇”。《說文解字》釋:“遑,急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例:《詩經·小雅·小弁》:“心之憂矣,不遑假寐。”形容心中憂懼,無暇安睡。
-
暇
指“空閑時間”。《說文解字》:“暇,閑也。”
例:《孟子·梁惠王上》:“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指利用空閑修身。
二、複合詞“遑暇”的釋義
“遑”與“暇”同義複用,構成并列結構,強化“無空閑”的語義,常見于否定句式:
- 基本義:沒有時間、來不及。
- 語境引申:形容事務繁忙或處境緊迫,無法分身。
權威典籍用例:
-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不遑暇食,以金革之事。”(描述因戰事繁忙無暇進食)
- 白居易《長恨歌》:“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閑暇”與“遑暇”義近,均表忙碌)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保留
現代漢語中,“遑暇”已罕用,但“無暇”“不遑”仍存于書面語:
- 例:“不遑多讓”(無暇謙讓,指實力相當)、“無暇顧及”。
參考資料:
- 許慎(撰) /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左丘明《左傳》,中華書局,2012年。
-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遑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構成:由“遑”(huáng)和“暇”(xiá)組成。“遑”意為“沒有時間”,“暇”指“空閑”,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沒有空閑時間”。
- 核心意義:形容人處于極度忙碌的狀态,無法休息或處理其他事務,如“吏役豈遑暇”(韋應物詩句)即表達官吏因公務繁忙無暇休憩。
二、用法與語境
- 強調忙碌:多用于否定句式,如“不遑暇食”(出自《聊齋志異》),表示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 文學色彩:常見于古詩文或書面語,如清代蒲松齡作品中“弟事未辦,我不遑暇”。
三、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不遑、無暇、忙碌。
- 反義詞:悠閑、閑暇、安閑。
四、易混淆點辨析
部分詞典(如、3)提到“遑暇”有“閑空;安閑”之意,但根據權威例句(如韋應物、蒲松齡作品),實際用法更偏向“無暇”的否定含義,需注意語境差異。
總結來看,“遑暇”主要用于描述因事務纏身而無法抽身的狀态,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宅把素碚磊避宅逋虜遲廻赤條條鉏商竄名皴瘃刀魚颠沛流離東淨都廁飯米繁秾梵學翻雲覆雨飛屋改心個人懷和話音講索交初交哄叫頭驚詫迥逝酒韻科訂老彭了慧曆朝聖訓麻詞沒皮柴溟海噗噗聲鉗口寝訛三世佛山遊山踯躅蛇孽誓戒勢利眼贖當恕宥司農攤售桃圈網墨瓦松蕪駁午時茶小站斜碴協一葉韻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