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絕的意思、寂絕的詳細解釋
寂絕的解釋
謂空無所有。 南朝 梁 何遜 《為衡山侯與婦書》:“路邇人遐,音塵寂絶。”《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澗谷紆迴,深磎交結,鳥道不通,人蹤寂絶。” 宋 曾鞏 《食梨》詩:“貧齋分寂絶,塵抱徒噎嘔。”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後者是徘徊于有無生滅之間的文人,對于人生,既憚擾攘,又怕離去,懶于求生,又不樂死,實有太闆,寂絕又太空。”
詞語分解
- 寂的解釋 寂 ì 靜,沒有聲音:寂靜。寂寞。孤寂。寂寂。寂滅。寂默。寂寥(寂靜空曠)。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專業解析
"寂絕"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
本義:空寂斷絕,了無生機
- 指環境或狀态極度寂靜、空無,甚至達到斷絕生息的程度。強調一種萬物消亡、人迹罕至、聲音消失的絕對寂靜與荒涼感。
- 例:形容深山古寺的幽靜、戰後廢墟的荒蕪、冬日原野的蕭索等場景。
-
引申義:
- 超脫塵世,歸于空寂: 常用于描述修行者達到的一種遠離世俗喧嚣、心無挂礙、與世隔絕的精神境界或修行狀态。帶有哲學或宗教(尤其是佛教)色彩,指心靈上的絕對寂靜與解脫。
- 形容聲音消失: 指聲音完全停止、消逝無蹤。
- 形容人事斷絕: 指人際交往、音訊或某種聯繫完全中斷、消失。
權威釋義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寂絕”的釋義包含了“沉寂斷絕;消逝”以及“佛教謂超脫一切境界”的含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解釋為“空寂;斷絕”。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辭源》(修訂本): 釋義包括“空寂斷絕”和“佛教語。謂超脫一切境界”。 (來源: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經典文獻例句佐證:
- 形容環境空寂:
- 南朝梁·江淹《青苔賦》:“遂能崎屈上生,班駁下布,幽流窮泉,絕岫永路。” (雖未直接用“寂絕”,但描繪了類似意境)。
- 唐·李白《銅官山醉後絕句》:“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拟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寂絕楚水清,悠然吳山閑。” (描繪山水清幽寂靜)。
- 形容聲音消失:
- 唐·方幹《夜聽步虛》:“寂絕無蹤迹,清吟有性情。” (指步虛歌聲停止)。
- 形容超脫境界(佛教/哲學):
- 《周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雖用“寂然”,但“寂絕”常用來形容類似的無思無為、絕對寂靜的體道境界)。
- 禅宗典籍中常用“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來形容不可言說的悟境,與“寂絕”的哲學意蘊相通。 (來源:禅宗各類語錄、公案集,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
“寂絕”一詞生動地描繪了物理世界的空寂荒蕪、聲音的消逝、人事的斷絕,更深刻地指向了一種超越世俗紛擾、歸于絕對寂靜的精神或哲學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
“寂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
一、基本含義
-
極度的寂靜與孤寂
由“寂”(寂靜)和“絕”(斷絕)組合而成,形容環境或心境處于毫無聲息、孤絕無依的狀态。例如形容深山幽谷中“鳥道不通,人蹤寂絕”,或描述與親友音信隔絕的“音塵寂絕”。
-
空無所有的虛無感
引申為事物或情感的完全消失、空無所有。如宋代曾鞏詩中“貧齋分寂絕”表達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匮乏,魯迅則用“寂絕又太空”暗指文人徘徊于生死之間的虛無心态。
二、使用場景與文學引用
- 自然描寫:多用于刻畫荒僻、人迹罕至的景色,如《秋胡變文》中的“澗谷纡回,深溪交結”。
- 情感表達:常見于詩詞書信,如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以“路迩人遐”抒發離别後的孤寂。
- 哲學隱喻:近現代文學中(如魯迅)借其表達對人生困境的思考,凸顯存在與虛無的張力。
三、語義關聯
- 近義詞:寂寥、空寂、絕迹(需結合具體語境)。
- 反義詞:喧鬧、繁華、生機盎然。
如需更深入的古典文獻例證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邃把飯叫饑百冗辯要閟幽常用蟬花尺布春季春蕪寸飙電場強度笃修枋司肺水腫飛躍附呈富足甘洌哥們冠古過兒鼓噪而進河馬見機而作檢攝驕逆集解頸脰鸠雨畿尉款曲憐香龍火龍江虎浪龍首豕足亂敗攣朐慢誕慢說沒來曆内難泥子千疊乾親千日擎天起屋神駿使酒駡坐眎事耍盤子朔鼙説夷孫孟恬暢無地可容無生果下嗑子項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