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祖的意思、外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祖的解釋

母之父。俗稱外公。《漢書·楊恽傳》:“ 惲 母, 司馬遷 女也。 惲 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南史·傅昭傳》:“ 昭 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為外祖所養。”《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吊諸葛》:“我和外祖商議,方可一行。”《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又到樓上拜了外祖、外祖母的神主。”參見“ 外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祖,漢語親屬稱謂詞,指母親的父親,即現代漢語中通稱的“外祖父”。該詞由“外”與“祖”複合構成,其中“外”表示母系親屬關系,“祖”指父輩以上的尊長,合稱體現中國傳統宗法制度下對父系與母系親屬的區分體系。

從詞源考據角度,“外祖”一詞最早見于《儀禮·喪服》,記載“外祖父母”屬于“小功”之服,表明周代已形成系統的外親服制。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祖”為“始廟也”,引申為“先祖”,而“外”在《禮記·曲禮》中特指“母、妻、女系”,二者結合精确界定了親屬關系的血緣分支。

現代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明确标注“外祖”為書面語詞,注音wàizǔ,釋義項強調其與“祖父”的親屬系統差異,并标注同義詞“外祖父”。在方言使用中,吳語區仍保留“外祖”作為常用稱謂,閩南語則音轉為“gue̍h-tsó͘”,體現漢語親屬稱謂的地域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中華書局《禮記正義》
  3. 商務印書館《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外祖”是漢語中一個稱謂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母親的父親,即現代漢語中俗稱的“外公”或“姥爺”。

二、發音與注音

三、同義詞與關聯稱謂

四、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漢書·楊恽傳》:記載楊恽的外祖是司馬遷,他曾研讀外祖的《太史公記》。
  2. 《南史·傅昭傳》:傅昭幼年喪父,由外祖撫養成人。
  3. 《清平山堂話本》等明清文學作品中也常見此稱謂。

五、使用示例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和現代漢語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南史》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辦取半歇保送邊牆布甲餔饷裁國蒼耳側武巉岏車軨吃飯處丑辱鄧禹雕鑽跌躞躞低吟棟宇煩辱工業社會學閨牖過問皇木谏切踐汙藉不得诘谯荊璞濬房峻絶铿锵有力遼城禮賓院李官磷薄淋浪偻偻貿亂馬盂眉寸麋醢耐寒彭窯慓慓強近遷善塞違齊軌清點欺玩紗羊蛇皮舒揚速件索面韬詞擿發違患無厭小殓螇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