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拖欠。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滇 南 儸儸 俗無文書,官徵其賦,先與官刻木為符……中分之,官執其半,屆期持而徵之,符合不少遲欠也。”
“遲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遲欠(拼音:chí qiàn)指拖欠,即未按時履行繳納或償還義務。該詞多用于描述賦稅、債務等未及時結清的情況。
古籍引用
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記載:“滇南儸儸俗無文書,官徵其賦,先與官刻木為符……符合不少遲欠也。”
此例描述了古代滇南地區通過刻木符核對賦稅繳納情況,避免拖欠。
結構分析
該詞權威釋義集中于古籍及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現代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拖欠”替代。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曆史文獻,可優先使用“遲欠”。
遲欠是一個詞,表示遲延和拖欠。遲指的是時間推遲,延誤;欠指的是拖欠、未償還。遲欠常用來形容付款、償還或履行某種義務的延誤。
遲欠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欠,其筆畫數分别為4和4。
遲欠是由遲延和欠款這兩個詞組合而成。遲延表示時間的推遲,而欠款則表示債務的未償還。遲欠的意思是遲延支付,即拖欠債務。
遲欠的繁體字為「遲欠」。
在古代漢字中,遲和欠的寫法有所區别。遲的古字形為「遲」,旁邊有左右兩個「辵」,欠的古字形為「欠」,筆畫與現代相同。
1. 他因遲欠房租而被房東趕出了房子。
2. 不要遲欠還款,否則将會産生額外的利息和費用。
遲欠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遲欠債務、遲欠工資、遲欠租金等。
遲欠的近義詞包括:拖欠、遲延、遲疑、拖延。
遲欠的反義詞是及時償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