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背棄道義。 漢 賈誼 《新書·連語》:“苟背道棄義,釋敬慎而行驕肆,則天下之人,其離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約而若期。”《三國志·魏志·杜恕傳》:“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則人主之所最病者,陛下将何樂焉。”
(2).偏僻的街道。《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條道本是條背道,附近又等閒無人來拜佛燒香。”
(3).朝着相反的方向。 劉6*伯6*承 《回顧長征》:“其餘主力穿過 湘 黔 公路,直插 雲南 ,與馳援 貴陽 的 滇 軍背道而行。”參見“ 背道而馳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背道漢語 快速查詢。
“背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違背道德準則或正義原則。該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如漢賈誼《新書·連語》提到“苟背道棄義,釋敬慎而行驕肆”,《三國志·魏志·杜恕傳》也強調“使天下皆背道而趨利”的危害性。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違反倫理或社會規範的行為。
指人煙稀少、位置隱蔽的小路。例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中描述“這條道本是條背道,附近又等閑無人來拜佛燒香”,突顯其地理特征。此義項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表示與既定方向完全相逆,如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中提及“與馳援貴陽的滇軍背道而行”。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成語“背道而馳”,強調目标或行動的對立性。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近現代文獻及詞典定義,需根據上下文選擇具體含義。
《背道》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背離正道,偏離正道。其中,背(bèi)起源于“月”字,表示背向後面;道(dào)起源于“辵”字,表示走路。背義作為動詞,表示違背、離開。道義作為名詞,表示正道、正确的方法。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背道的部首是月字旁,筆畫總共有11畫:背(5畫)+ 道(6畫)。
背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背字還可以寫作‘被’,意為覆蓋、掩蓋。背道的寫法始終以現代漢字寫法為主。
關于背道的繁體字,可以寫作“背道”或者“背島”。繁體字中的“島”表示島嶼,與“道”并無本質區别,都表示“路”的意思。
在古時候,背字的寫法較為多樣,包括“被”、“貝”等。然而,隨着字形的演變和時代的推移,現代漢字寫法中的“月”成為了“背”的統一表示。
以下是關于背道的一些例句:
背道的組詞有:背道而馳、背道而驅、背道而祀等。
背道的近義詞有:偏離、離經叛道、誤入歧途。
背道的反義詞有:遵循、合乎、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