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位的意思、備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位的解釋

(1).居官的自謙之詞。謂愧居其位,不過聊以充數。《漢書·王莽傳上》:“於是 莽 上書曰:‘臣以外屬,越次備位,未能奉稱。’” 宋 範公偁 《過庭錄》:“我受國厚恩,備位宰輔,合瀝血懇陳。”《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二年》:“臣今備位政府,理實為嫌。”

(2).泛指充任,任職。《後漢書·儒林傳·楊政》:“﹝ 政 ﹞把臂責之曰:‘卿蒙國恩,備位藩輔,不思求賢以報殊寵,而驕天下英俊,此非養生之道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良媛 董氏 ,備位後庭,素稱淑慎。”

(3).充數;湊數。《舊唐書·憲宗紀下》:“ 德宗 不委政宰相,人間細務,多自臨決……宰相備位而已。”《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四年》:“上以用兵之際, 宏 循默備位,而 昌言 多上邊事利害,故兩換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備位是漢語中具有自謙色彩的動詞性短語,本義指“占據職位以充數”,常用于表示個人能力與職位不匹配時的謙遜态度。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的“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指官員雖居其位卻未發揮實際作用。

從語義結構分析,“備”含“預備、充數”之意,“位”指官職或席位,二字組合後衍生出“虛占職位”的核心含義。宋代王禹偁在《待漏院記》中寫道“備位而全身,無毀無譽”,即體現了古代官員以“備位”表達恪守本分、不妄求功名的處世态度。

現代漢語中,“備位”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兩種語境:一是正式場合的自我謙稱,如“備位顧問,願盡綿薄之力”;二是客觀描述人員配置狀态,如《人民日報》曾用“備位官員亟需提升業務能力”來批評占位不作為現象。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具有明顯的莊重語體色彩。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備位”被定義為“居其位而無所作為,常用作謙辭”,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敬謙文化在官僚體系中的特殊表達方式。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則補充說明,該詞在漢代奏疏中已形成固定用法,常與“屍祿”(空受俸祿)構成對文,強化自謙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備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居官的自謙之詞
指官員在職位上表達謙遜的态度,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僅能勉強充數。例如《漢書·王莽傳》提到“越次備位,未能奉稱”,體現官員對自身職責的謙卑表述。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奏章或官方文書中,用以體現臣子的謹慎态度。

2. 泛指充任、任職
廣義上可表示擔任某一職位。如《後漢書》記載楊政批評他人“備位藩輔,不思求賢”,強調身居要職卻未盡職責。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良媛董氏,備位後庭”也用于描述普通任職場景。

3. 充數或湊數
帶有貶義,指占位卻無實際貢獻。例如《舊唐書》提及“宰相備位而已”,暗諷官員屍位素餐。此用法多用于批評官員不作為或機構虛設的情況。


補充說明
“備位”的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官場文化中的謙遜傳統與權力現實之間的矛盾。自謙用法(第一層)常見于正式場合,而第三層含義則多用于史書或評論性文本,揭示制度弊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擺浪漕漼産乳硩陊稱貓大叫喚雕心鴈爪獨唯酆城劍怪陋海氛函授好爵黑喪着臉護駕昒昕獎品蹇蹄儉退解阸積居浄君金隧金盞菊軍界炕孵坎埳流纨龍亢淪傾茫無邊際勉彊鳴悲闵然民信局民殷財阜南鄭評本平陳蘋果歉疚人故儒教沙市蜃器蝨蟲雙邊貿易水吊子說委探奇他日貼肉通比圖版萬夫不當之勇宛媚無足輕重相思子宵金帳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