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申訴。愬,同“ 訴 ”。《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五年》:“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無所叩愬,故邑落相聚以叛戾,非有謀主僭號以圖不軌。”
“叩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叩愬”讀作kòu shuò,意為“申訴、陳訴”。其中:
2. 文獻出處
該詞出自《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五年》:“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無所叩愬,故邑落相聚以叛戾。”
此句描述百姓因無法向朝廷申訴冤屈,最終引發叛亂的情景,強調“叩愬”的“向上申訴”含義。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語境,指通過正式途徑(如擊鼓、上書等)向權威機構或君主陳述冤情或請求。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
4. 相關擴展
建議結合《資治通鑒》原文及古漢語詞典進一步了解其語境用法。
叩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求情、求告、請願、請求等。形容一個人向上級、長者或權威者希望得到幫助、垂青或寬容。
叩愬由部首“口”和部首“言”組成。
叩的筆畫數為5,愬的筆畫數為9。
叩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儀。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通過磕頭、跪拜等方式向上級或尊長表示敬意和懇求。叩愬的含義也是在這種行為中衍生出來的。
叩愬在繁體中寫作「叩訴」。
在古代,叩愬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候叩愬會合寫為「叩訴」,其中「訴」表示向上級彙報情況、求告冤情的意思。
1. 他叩愬上級,希望得到改進工作條件的支持。
2. 農民們紛紛叩愬政府,要求增加農田灌溉設備。
請願、奏請、陳情、上告、陶陶等。
請求、懇求、乞求、祈求、哀求等。
拒絕、拒絕、回絕、不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