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儒的意思、偷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儒的解釋

亦作“ 偷懦 ”。苟且懶惰。《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 楊倞 注:“偷謂苟避於事,儒亦謂懦弱畏事,皆嬾惰之義。”《荀子·禮論》:“苟怠惰偷懦之為安居,若者必危。” 楊倞 注:“懦讀為儒,言苟以怠惰為安居,不能恭敬辭讓,若此者必危也。” 宋 司馬光 《乞延訪群臣第三劄子》:“ 北齊 後主 ,志度偷懦,不喜見朝士,非私昵,未嘗交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偷儒"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苟且懶惰、懦弱畏縮"的行為态度。從詞源結構分析,"偷"取《說文解字》"苟且也"之意,"儒"通"懦",據《古代漢語詞典》記載可解作"怯懦"(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該詞最早見于《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唐代楊倞注曰:"偷謂苟避于事,儒亦謂懦弱畏事"(中華書局《荀子集解》)。

在具體使用中,"偷儒"包含雙重特質:

  1. 行為層面的懈怠:表現為逃避責任、敷衍塞責,如清代王先謙在《荀子集解》中強調的"畏難自怠"特征
  2. 性格層面的怯懦:含缺乏擔當的退縮心理,明代《字彙》釋為"畏難而惰"

該詞的近義系統包含"偷惰"(《宋史·食貨志》)與"偷懦"(《朱子語類》),三者共同構成古代漢語中批評消極處世态度的詞彙群。現代漢語中雖已鮮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殊語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卷第621頁的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偷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u rú,其核心含義是苟且懶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2. 經典出處


3. 相關用例


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原文或楊倞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憹曲爆栗子蠶槌長關償其大欲船工春闱賜爵斷死斷紙餘墨訛鬧返命非公有制經濟風岸浮謗改頭換尾鬼佬孤蹇觚角河南橫排和愉胡床穢氣狐潛鼠伏假黃钺鑒選雞飛狗叫禁墀救熄鞠仗愒息科鬥篆刻識窂浪立冬鈴鈴留攢緑樽馬醫胖嘟嘟泣不可仰绮幔青芽青竹丹楓榷利趣禍肉袒面縛三丹田墒溝身個子聲姿深居舌人四營素旗跳門限頹淪鄉屯諧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