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偷儒的意思、偷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偷儒的解释

亦作“ 偷懦 ”。苟且懒惰。《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杨倞 注:“偷谓苟避於事,儒亦谓懦弱畏事,皆嬾惰之义。”《荀子·礼论》:“苟怠惰偷懦之为安居,若者必危。” 杨倞 注:“懦读为儒,言苟以怠惰为安居,不能恭敬辞让,若此者必危也。” 宋 司马光 《乞延访群臣第三札子》:“ 北齐 后主 ,志度偷懦,不喜见朝士,非私昵,未尝交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偷儒"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苟且懒惰、懦弱畏缩"的行为态度。从词源结构分析,"偷"取《说文解字》"苟且也"之意,"儒"通"懦",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可解作"怯懦"(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该词最早见于《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唐代杨倞注曰:"偷谓苟避于事,儒亦谓懦弱畏事"(中华书局《荀子集解》)。

在具体使用中,"偷儒"包含双重特质:

  1. 行为层面的懈怠:表现为逃避责任、敷衍塞责,如清代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强调的"畏难自怠"特征
  2. 性格层面的怯懦:含缺乏担当的退缩心理,明代《字汇》释为"畏难而惰"

该词的近义系统包含"偷惰"(《宋史·食货志》)与"偷懦"(《朱子语类》),三者共同构成古代汉语中批评消极处世态度的词汇群。现代汉语中虽已鲜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仍需注意其特殊语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卷第621页的权威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偷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u rú,其核心含义是苟且懒惰。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2. 经典出处


3. 相关用例


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原文或杨倞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

百老汇备知别径炳朗不知底细车枙衬句摧枯拉腐盗税得神递孝渎乱法流方伯房贷方繖肥厚风披风扇刚好更其贡赋和陆横倒竖卧洪纤结关静观金聚鸡旗潏荡拘锁力求离显鲁壶罗巾盲翁扪钥曼衍鱼龙名场墨幪闹元宵盘篮跑野马评产迁却钤束骞抟悛心唼食丝柎螳怒特勤问题剧五禽嬉无伤大雅下笔相嵌闲脑校歌西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