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禍的意思、趣禍的詳細解釋
趣禍的解釋
猶言自取禍害。《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以書責而絶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見當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適足趣禍。”
詞語分解
- 趣的解釋 趣 ù 趨向:志趣。意趣。旨趣。 興味,使人感到愉快:興趣。樂趣。情趣。雅趣。妙趣。相映成趣。趣事。趣味。 趣 ù 古同“促”,催促;急促。 筆畫數:; 部首:走; 筆順編號:
- 禍的解釋 禍 (禍) ò 災殃,苦難:禍殃。禍害。禍患。禍根。禍端。禍首。禍事。戰禍。惹禍。禍從口出。禍起蕭牆(“蕭牆”是照壁,意思是禍事發生在家裡,喻内部發生禍亂)。 危害,使受災殃:禍國殃民。 福 筆畫數
專業解析
"趣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主動招緻災禍或加速災禍的到來。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本義:招引災禍
- “趣”在此處讀作cù(同“促”),意為催促、促使、招緻。
- “禍”指災禍、禍患、不幸。
- 因此,“趣禍”字面意思就是“招緻災禍” 或“促使災禍發生”。
- 來源依據:此釋義源自古代漢語的用法,常見于史書和子部典籍。例如在描述某些行為會帶來不良後果時使用。
-
引申義:自取滅亡
- 由于“趣禍”強調的是行為主體主動或輕率地導緻災禍降臨自身,因此常帶有“自取其禍”、“自尋死路” 的強烈貶義色彩。
- 它描述的是一種因不當行為(如貪婪、暴虐、背信棄義、倒行逆施)而主動将自己置于危險境地的過程或結果。
- 來源依據:此引申義在曆史評論和人物傳記中尤為常見,用于批評或總結失敗者的教訓。
二、 用法與語境
- 詞性: 動詞。
- 語法: 通常作謂語,後面可接表示災禍内容或來源的成分(有時省略)。
- 語境: 多用于史書、政論、子書(如法家、儒家著作)中,批評統治者的失德行為、将領的冒進、或個人的不義之舉最終導緻自身覆滅。帶有強烈的警示和批判意味。
- 例句(古籍例證):
- 雖未找到包含“趣禍”一詞的最典型原句,但其含義在以下經典論述中得以體現:
- 《左傳·隱公三年》:“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速禍”與“趣禍”含義極近,都指加速招緻災禍。來源:《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錄》:“(孫)皓營新宮,窮極伎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陸)凱谏曰:‘……今宮室崇侈,民力凋盡,……此乃下民所視效,安危之所系也。……’皓不納。其後果以奢暴趣禍。” (此例雖為現代叙述引用古意,但準确表達了“趣禍”的核心含義——因奢暴而自取滅亡。來源:《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 同義詞與反義詞
- 同義詞: 招禍、惹禍、取禍、速禍、賈禍(gù huò)、自贻伊戚
- 反義詞: 避禍、免禍、禳災(ráng zāi)、趨福
“趣禍” (cù huò) 是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古漢語動詞,意指主動或輕率地招緻災禍,最終導緻自身滅亡。它強調行為與災禍之間的因果關系,常用于史評和政論中,批判那些因倒行逆施而自取滅亡的人或行為。其核心在于“自取”和“招緻”的主動性。
網絡擴展解釋
“趣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ù huò,其核心含義為自取禍害,即因自身行為不當而招緻災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使用注意
-
語境關聯:
多用于批評因魯莽、輕率或錯誤決策引發的後果,強調“咎由自取”的意味。
-
易混淆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故意引起禍患”,此解釋可能受“趣”的常見義(有趣)影響,但根據權威來源,應更側重“趨向禍害”而非主觀惡意。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自取其咎、惹火燒身
- 反義詞:趨利避害、明哲保身
“趣禍”強調因自身行為招緻災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辨慧冰窖部款蠶花促膝談心達解點頭哈腰調斂督責惡忌二化螟反掖風紀扣烽堡豐顯分裾贛激仡佬年公除枸榾關約骨肥厚歸全海寰海浪怙惡回遝劍及履及籍名經手橘酒君家老東人流射流水韻龍升昧鄙沒身不忘腼然妙方憫恤蜜印幕後女孩盤拱蓬萊山鵬鳣潛鱗棄戮铨補忍氣沙劘神籌攝影藝術桃棘矢通快玩兒魏碑香金鰕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