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姿态。《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鬚長四尺,甚有威重。”《魏書·宋弁傳》:“ 弁 年少官微,自下而對,聲姿清亮,進止可觀, 高祖 稱善者久之。”
"聲姿"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綜合搜索結果中的古籍引用和現代詞典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由"聲"(聲音、語言)和"姿"(姿态、儀态)組合而成,指人的聲音與儀态的綜合表現,常用于形容人的整體氣質。例如《三國志》中描述崔琰"聲姿高暢",即指他聲音清亮、儀态端莊。
曆史用例特點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的風采:
現代語言特點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或曆史類文本中,屬于書面化表達(參考、的現代詞典解釋)。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語境分析,可查閱《三國志》《魏書》等原始文獻。當前搜索結果中提供的古籍例證已能支撐基礎理解。
《聲姿》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語言和身姿的美好和優雅。它表示一個人說話聲音悅耳動聽,舉止優雅大方的特質。
《聲姿》這個詞由「耳」和「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劃。
《聲姿》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它所展現的是古代對人的綜合美感的追求。
繁體字中的《聲姿》為「聲姿」。
在古代,「聲姿」的寫法是「聲容」或「聲貌」。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字的寫法會有一定變化。
1. 她的聲姿優美動聽,每次演講都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2. 他走路的姿态非常優雅,完全展現了他的聲姿。
1. 聲調:指音調高低的變化。
2. 姿态:指人體在運動或靜止中的各種姿勢和動作。
3. 聲音:指發出的聲波。
1. 口齒:指發音清晰流利。
2. 儀态:指人在舉止、儀表上的端莊美好。
3. 語調:指說話時音調的變化。
1. 粗魯:形容舉止、行為粗魯無禮。
2. 音調:指音樂的音高。
3. 口吃:指說話時出現語音中斷,發音不流暢的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