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紙餘墨的意思、斷紙餘墨的詳細解釋
斷紙餘墨的解釋
零星或殘存的墨迹。《宣和書譜·詹鸾》:“ 彩鸞 以書《唐韻》名於時,至今斷紙餘墨,人傳寳之。”《宣和書譜·蔡京》:“而 京 獨神會心契,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可與方駕,議者謂飄逸過之。至於斷紙餘墨,人争寳焉。”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餘墨的解釋 .殘留的墨汁。 唐 劉言史 《右軍墨池》詩:“ 永嘉 人事盡歸空, 逸少 遺居蔓草中。至今池水涵餘墨,猶共諸泉色不同。”.遺留下來的或殘存的書畫。 宋 歐陽修 《哭曼卿》詩:“遺蹤處處在,餘墨潤不
網絡擴展解釋
“斷紙餘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uàn zhǐ yú m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釋
指零星或殘存的墨迹,常用來形容殘存的書法、繪畫或詩文手稿。其中,“斷”和“餘”均表示“殘存”,“墨”指墨迹,整體強調曆史或藝術作品中遺留下的片段。
2.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宣和書譜》,具體分為兩個典故:
- 詹鸾:唐代書法家以書寫《唐韻》聞名,其殘存手迹被後人珍藏(“至今斷紙餘墨,人傳寶之”)。
- 蔡京:宋代書法家的作品備受推崇,殘存墨迹亦被争相收藏(“至于斷紙餘墨,人争寶焉”)。
3.用法與例句
- 語法: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描述文物、古籍或藝術作品。
- 例句:
古代的斷紙餘墨真迹現在可價值連城。
4.補充說明
- 繁體形式:部分文獻寫作“斷紙餘墨”,含義相同。
- 近義概念:與“殘篇斷簡”類似,均指向文化遺産的片段留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宣和書譜》原文或書法史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紙餘墨》這個詞是指在寫字或繪畫時,用盡紙張和墨汁的情況。下面給出相關的信息和例句:
拆分部首和筆畫:《斷紙餘墨》的拆分部首為“纟”和“土”,筆畫總計為19畫。
來源:《斷紙餘墨》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和張仆射塞下曲八首之一》。這一詩句中使用了“斷紙餘墨”來形容在書寫時用完了紙張和墨汁的情景。
繁體字:《斷紙餘墨》的繁體字為「斷紙餘墨」。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記載和殘篇碑帖,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關于《斷紙餘墨》的古時字寫法目前沒有明确的資料。
例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盡情運用筆墨來描繪自然風光,如同斷紙餘墨般揮灑無遺。
組詞:紙墨斷餘、斷紙墨盡、斷墨無餘等。
近義詞:紙盡筆墨、紙空墨盡等。
反義詞:有紙有墨、紙墨充足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