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樹;枯樹。《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枯木復生,人君亡子。” 南朝 梁 範缜 《神滅論》:“如因榮木變為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木之體!” 唐 盧照鄰 《行路難》詩:“君不見 長安 城北 渭 橋邊,枯木橫槎卧古田。”《新唐書·五行志一》:“ 武德 四年, 亳州 老子祠 枯樹復生枝葉……占曰:‘枯木復生,權臣執政。’”
(2).比喻頹喪之心或老朽之人。 北周 庾信 《小園賦》:“心則 歷陵 枯木,髮則 睢陽 亂絲。” 宋 範成大 《與時叙現老納涼池上》詩:“笑我兩枯木,獨與三冬期。”
(3).指刑具。 唐 高彥休 《唐阙史·秦中子得先人書》:“富室少年列狀始末,訴於縣官,詰問伏罪,遂寘枯木。” 宋 陶穀 《清異錄·肉雷》:“ 來紹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禀鷙忍……每肆枯木之威,則百囚俱斷,轟響震動一邑,時呼肉雷。”
(4).指神主;棺材。 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谏》:“今兵士之徒無罪,乃驅之行陣之間,委之鋒鏑之下,使肝腦塗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車而掩泣,抱枯木以摧心。” 宋 黃庭堅 《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女陳氏十娘文》:“惟女面目,永隔枯木。嗚呼昊天,忍此荼毒。”
“枯木”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來源和文學語境,主要包含以下層次:
指幹枯的樹木,即失去生命力的老樹或死樹。這一解釋在《管子·度地》《漢書·五行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象征頹喪或衰老
比喻人心如枯木般失去生機,或代指年老體衰之人。如北周庾信《小園賦》中“心則曆陵枯木”,宋代範成大詩中“笑我兩枯木”均用此意。
暗含重生希望
常與“逢春”連用為成語,如“枯木逢春”,比喻絕境中重現生機。例如“文藝工作者如枯木逢春,再次掀起創作熱情”。
指代刑具或棺材
唐代文獻提到“置枯木”表示使用刑具,宋代黃庭堅文中“抱枯木以摧心”則暗指棺材。
文學意象中的堅守
部分現代語境中,枯木被賦予“逆境中堅持”的象征,如“枯木兩生花”形容不離不棄的情感(需注意此說法多見于網絡文學,權威性較低)。
建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來源。
《枯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幹枯的樹木或枯萎的植物。
《枯木》的部首是“木”,拆分後的筆畫為5畫。
《枯木》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由于其較為簡單常見的意思,因此也是非常常用的詞語。
《枯木》的繁體字為「枯木」,其中「木」為常見的部首。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但《枯木》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和現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由部首「木」和右邊的部分組成。
1. 這片地裡的枯木可以用來燒火。
2. 冬天來了,大街上的枯木凸顯出寒冷的氣息。
1. 枯葉
2. 枯草
3. 枯燥
1. 枯萎
2. 荒蕪
3. 枯幹
1. 繁茂
2. 青翠
3. 絢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