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淺黃色的絹帛。古時多用以書寫。《隋書·經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
(2).指書卷、書籍。《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遍該緗素,殫極丘墳。”《北史·高道穆傳》:“秘書圖籍及典書緗素,多緻零落,可令 道穆 總集帳目,并牒儒學之士,編比次第。”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夫以敵國相讎,交兵結怨,載諸移檄,用可緻誣;列諸緗素,難為妄説。” 明 高啟 《臨頓裡》詩之八:“舊史堆緗素,新經録洞玄。”
“缃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缃”指淺黃色,“素”指白色。兩者原指古代用于書寫的兩種絲織品顔色。因古人常将文字書寫于淺黃色或白色的絹帛上,故合稱“缃素”代指書籍、書卷。例如《北史·高道穆傳》記載:“秘書圖籍及典書缃素,多緻零落”,此處即用“缃素”指代典籍。
引申含義
字義分解
曆史用例
除《北史》外,其他文獻中“缃素”多用于形容藏書或文化傳承,如“缃绮為下裙”(引《漢樂府》),可見其與古代文教活動的關聯。
“缃素”既指具體的書寫材料,又因文化象征成為典籍的代稱,體現了漢字通過材質顔色表達抽象概念的特色。
缃素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缃”和“素”兩個字組成。
“缃”字的部首是缶,它一共有十一畫。而“素”字的部首是禾,它一共有十二畫。
“缃素”這個詞來源于《論語·憲問》中的一句話:“字之有故,可以為盛器;詩之有故,可以為知音。”其中,“盛器”和“知音”是比喻,而“缃素”則用來形容詩詞文字的美好和高尚。
在繁體字中,“缃”字保持不變,而“素”字的繁體寫法為「素」。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具體來說,“缃”字在古代寫作「鄉」,而“素”字在古代寫作「肅」。
1. 他的詩篇中充滿了缃素之美。
2. 這部小說的叙述精巧而不失缃素。
3. 他的字迹一如他高尚的品行,宛如缃素般的風華。
缃色、缃衣、缃绮、素潔、素顔、素昧、素材、素淨、素雅、素淡。
華麗、絢麗、美好、高尚。
俗樸、庸俗、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