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白居易 《得丁私發制書法司斷依漏洩坐丁訴雲非密事請當本罪判》:“如或事關樞密,則科漏洩之辜,請驗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軍機禦史》:“軍機為樞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許擅入。”
(2).中樞官署的統稱。《北史·劉潔傳》:“ 潔 久在樞密,恃寵自專,帝心稍不平。” 唐 張說 《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太子監國于 晉陽 ,公留綜宮朝,兼典樞密。” 清 蔣士铨 《桂林霜·議恤》:“持衡司禮專樞密,聽履聲同上金闕。”
(3).專稱樞密院。 宋 蘇轼 《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財,舉歸之司農;天下之獄,舉歸之廷尉;天下之兵,舉歸之樞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綱,聽其治要而責成焉耳。”
(4).樞密使的簡稱。《舊五代史·唐書·郭崇韬傳》:“於是三上章堅辭樞密之位,優詔不從。”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二:“身見其子 肖胄 為樞密,壻 鄭億年 為資政殿大學士,儀同執政。”參見“ 樞密使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樞密漢語 快速查詢。
“樞密”是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隨曆史演變而擴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層解釋:
國家機密
指涉及國家核心的機密政務,如唐代白居易在奏疏中提到的“事關樞密”即強調其機密性。
中樞官署的統稱
唐代文獻中,樞密常代指中央核心行政機構。例如《新唐書》記載,樞密官員參與處理尚書省六曹事務,但人事任免權獨立。
樞密使的簡稱
唐代始設樞密使,最初由宦官擔任,負責傳達皇帝诏令。五代時期,郭崇韬等重臣曾擔任此職,逐漸成為掌握實權的高官。
樞密院的專稱
宋代正式确立樞密院為中央軍事管理機構,與中書省(行政)并稱“二府”。蘇轼在《策略二》中提到,樞密院統管全國軍事,宰相僅負責宏觀協調。
現代漢語中“樞密”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職能,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樞密,又稱“樞密院”,是指古代中國官員中的最高軍事機構,負責軍事指揮和輔助政務。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木(mù)和口(kǒu),共有10畫。
樞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設立了“樞密使”一職,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事和政務。後來,宋朝将該機構提升為樞密院,成為最高軍事政治機關。
在繁體字中,樞密的寫法為“樞密”。
早期古代的漢字寫法較為多樣,樞密的古代寫法有“榖朩”、“戌朩”等。這些古代寫法多與木部和鹹部有關,表示該詞與軍事、決策有關。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樞密思索着如何破敵。
2. 來自樞密的命令讓士兵備受鼓舞。
3. 樞密院是國家最高的軍事機構。
樞密的組詞:
1. 樞密院(shū mí yuàn):古代中國的最高軍事政治機構。
2. 樞密使(shū mí shǐ):早期的軍政輔助官職。
近義詞:軍機(jūn jī)、要務(yào wù)、軍務(jūn wù)。
反義詞:文事(wén shì)、政務(zhèng w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