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政司的意思、通政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政司的解釋

明 清 時收受、檢查内外奏章和申訴文書的中央機構。其長官為通政使。《明史·職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明史·職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謄黃右通政一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 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這是内閣揭帖,送來過目。”《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錢銀子,又寫了一封薦書,薦在那新升通政司 範大人 家。”亦省稱“ 通政 ”。 康有為 等《上皇帝第二書》:“通政準百僚奏事,以開言路。” 鄭觀應 《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則太常、光祿、鴻臚可統於禮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額外冗官皆可裁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政司是明清兩代中央行政機構,以下從定義、沿革、職能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性質

通政司全稱"通政使司",是明清時期負責收受、檢查内外奏章及處理臣民申訴文書的中央機構,其長官為通政使(正三品)。該機構旨在"通達下情",是連接朝廷與地方的重要信息樞紐,别稱"銀台"。

二、曆史沿革

  1. 明代設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年(1377年)正式設立,前身為1370年建立的察言司。
  2. 清代沿革:清順治元年(1644年)承明制設立,職能基本未變,直至清末。

三、核心職能

  1. 文書處理:收受全國題本、奏本,核驗格式與時限,并抄錄副本存檔。
  2. 民情上達:受理臣民密封申訴案件,特殊時期可憑"奏事使"紅牌直奏皇帝。
  3. 參政議政:參與重大政事審議、司法案件審理及官員選拔。

四、機構特點

五、相關文獻記載

《明史·職官志》明确其"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記載了通過通政司遞奏折的實例。

該機構體現了明清統治者對信息管控與民意上達的雙重需求,其運行機制對研究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更多細節可查閱故宮博物院官網相關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政司的意思

通政司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政府機構,主要負責監察地方行政、檢舉官員************等職責,具有一定的行政審判權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政司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通、政、司。其中,通的部首是辶(走),筆畫數為10;政的部首是攵(屍頭方),筆畫數為9;司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通政司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繁體字為「通政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通政司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通政司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1. 古代通政司是監察地方政府的重要機構。

2. 通政司在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維護社會秩序的角色。

組詞

通政司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新詞,例如:通政司衙門、通政司官員、通政司制度等。

近義詞

通政司的近義詞可以是監察機構、巡撫衙門等。

反義詞

通政司的反義詞可以是丞相府、軍機處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