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平衡。謂舉物與心相平。《周禮·考工記·梓人》“鄉衡而實不盡” 鄭玄 注引《曲禮》:“執君器齊衡。”按,《禮記·曲禮下》作“國君則平衡”。 孔穎達 疏:“國君,諸侯也,降於天子,故其臣為奉持器與心齊平也。”
(2).等同;不相上下。 南朝 梁 沉約 《齊司空柳世隆行狀》:“固可以齊衡八凱,方駕五臣。”《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今與列國諸侯齊衡入封,豈所謂憲章在昔,垂法将來者也?” 宋 葉適 《劉子怡墓志銘》:“今兩鄉文物,争自磨洗,齊衡一州,自君始也。”
“齊衡”作為詞語和名字有不同的解釋方向,需分别說明:
平衡/均衡
指舉物時器物與心口保持齊平,象征公平與協調。這一用法源自古代禮儀,如《周禮·考工記》提到“執君器齊衡”,鄭玄注引《禮記》解釋為“與心齊平”。現代引申為事物或力量的協調狀态,如形容性格穩定或資源分配合理。
等同/不相上下
用于描述事物或人物地位、能力相當。例如南朝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中“齊衡八凱”(與古代賢臣并列),或《舊唐書》中“與諸侯齊衡”的用法。
若“齊衡”作為名字,其含義結合單字解析:
名字整體寓意條理分明、公平正直,可引申為“活力與智慧并存”。
齊衡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齊和衡。齊衡的詞義是指平整和均衡。
齊字由幹部字旁組成,它的部首是齊,共有十三劃。齊字是一個形聲字,聲音與“啟”相近。
衡字由業字旁和蓋字頭組成,它的部首是行,共有十四劃。衡字也是一個形聲字,聲音與“恒”相近。
齊衡這個詞來源于《左傳·莊公十二年》:“曲在高墉之下,宜歌而飲,不管于衡闾之間矣。”
齊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齊的字形比較特别,在甲骨文中,齊字的字形是個方塊的圖案,下面畫一條線表示地面。而衡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則是一個下面有兩條斜線的長方形。
例句:
1. 這個公司的管理齊衡,每個人的責任都平均分配。
2. 在運動員的眼中,公平競争是齊衡的基礎。
組詞:齊心協力、齊步走、調齊、衡量、平衡。
近義詞:平等、均衡、整齊。
反義詞:不平等、不平衡、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