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絹制成的袋子。《後漢書·杜根傳》:“太後大怒,收執 根 等,令盛以縑囊,于殿上撲殺之。”《三國演義》第五九回:“是夜北風大作, 操 盡驅兵士擔土潑水;為無盛水之具,作縑囊盛水澆之,隨築隨凍。”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宋人書帖猶用竹簡》:“又以縑囊盛而封之,南人謂之簡闆。”
“缣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缣”和“囊”兩部分組成:
缣(jiān)
指一種細密的雙絲織成的絲織品,質地較厚且堅韌,常用于古代書寫或制作衣物。因工藝複雜,缣曾被視為貴重物品,漢代甚至可用作貨币或賞賜品。
囊(náng)
泛指袋子、口袋,材質多樣(如布、皮革等),用途廣泛,例如裝書、錢币或隨身物品。
合義
“缣囊”即用缣制成的袋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存放重要物品。例如:
引申意義
因缣的細密特性,“缣囊”可象征精緻、考究的容器,與“錦囊”類似,但材質更強調實用性。
《缣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缣絲制成的袋子。缣絲是一種由細絲織成的獨特織物,常用來制作華美的衣物和袋子。
《缣囊》由“ 纟”和“ 囊”兩個部首組成。
纟:表示與線、繩等相關的意思,是一個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讀作“sī”(第三聲)。
囊:表示袋子的意思,也是一個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讀作“náng”(第一聲)。
《缣囊》總共有17個筆畫。
《缣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常使用缣絲制成華麗的袋子,作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這個詞語也常用來形容珍貴、高貴的物品。
《缣囊》的繁體字為「縑囊」。
古代寫作“縑囊”。
1. 姑娘手提的是一個袋子,漂亮的缣囊上繡着金絲。
2. 這位貴婦人佩戴着一隻用缣囊裝飾的手提包,盡顯她的高貴身份。
1. 缣帷:用缣絲織成的帷幕。
2. 缣衣:用缣絲制成的華美衣服。
3. 缣線:由缣絲織成的精細線。
絲囊
缣包
缣袋
布囊
麻袋
綢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