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佛的意思、七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佛的解釋

佛教語。謂 釋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 毗婆屍 、 屍棄 、 毗舍浮 和現在劫中四佛 拘留孫 、 拘那含 、 迦葉 和 釋迦牟尼 。諸經中名號微異,系轉譯之訛。見《七佛經》、《法苑珠林》卷八。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飛閣,比之 景明 。”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七佛如來,十方并現。” 清 陳大章 《王文成紀功碑》詩:“ 開先寺 前《七佛碣》,旁有大字鐫崔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佛釋義與佛教源流考

在漢語詞典釋義與佛教文化體系中,“七佛”特指釋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佛陀,合稱“過去七佛”。此概念源于早期佛教經典,體現了佛教對宇宙時空觀與佛法傳承的認知。

一、核心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七佛”指佛教宣稱的過去七位佛陀,即:毗婆屍佛(Vipaśyin)、屍棄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ū)、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葉佛(Kaśyapa)與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這一序列體現了佛法在娑婆世界的次第相傳,釋迦牟尼為第七位成佛者。

二、經典依據與名號考

小乘經典《長阿含經·大本經》系統記載了七佛的出世次序、種姓、成道地點等,是漢傳佛教七佛信仰的重要文獻基礎。大乘經典《大寶積經》亦載七佛弘法事迹,強調其教化衆生的共同使命。七佛名號梵漢譯法略有差異,但核心譜系一緻:

  1. 毗婆屍佛:意為“勝觀”,于波波羅樹下成道。
  2. 屍棄佛:意為“頂髻”,于分陀利樹下成道。
  3. 毗舍浮佛:意為“遍一切自在”,于婆羅樹下成道。
  4. 拘留孫佛:意為“應斷已斷”,于屍利沙樹下成道。
  5. 拘那含牟尼佛:意為“金寂”,于烏暫婆羅門樹下成道。
  6. 迦葉佛:意為“飲光”,于尼拘律樹下成道。
  7. 釋迦牟尼佛:意為“能仁寂默”,于菩提樹下成道。

三、宗教意義與文化影響

七佛信仰在漢傳佛教中具有三重内涵:

四、學術研究視角

佛教學者呂澂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指出,七佛譜系可能源于古印度“七世解脫”思想,後被佛教吸收重構為佛陀譜系。考古發現如河北邺城遺址七佛石柱(北齊天保十年),印證了南北朝時期七佛崇拜的盛行。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長阿含經》卷1〈大本經〉. 大正藏第1冊.
  3. 季羨林. 敦煌學大辭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8:七佛詞條.
  4.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全集·佛教東傳故事畫卷[M]. 商務印書館, 1999.
  5. 呂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第一章第三節.

網絡擴展解釋

“七佛”是佛教術語,指釋迦牟尼佛及其之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合稱“過去七佛”。他們分為兩組:前三佛屬于過去莊嚴劫,後四佛屬于現在賢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七佛的組成

  1. 莊嚴劫三佛(過去劫)

    • 毗婆屍佛(Vipaśyin):意為“勝觀”,是七佛之首,距今約九十一劫(一劫約13.4億年)。
    • 屍棄佛(Śikhin):意為“頂髻”,象征智慧與慈悲。
    • 毗舍浮佛(Viśvabhū):意為“一切自在”,強調衆生平等。
  2. 賢劫四佛(現在劫)

    • 拘留孫佛(Krakucchanda):賢劫第一位佛,意為“應斷已斷”。
    • 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意為“金寂”,主張清淨修行。
    • 迦葉佛(Kāśyapa):釋迦牟尼佛的前任導師,又稱“飲光佛”。
    • 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佛教創始人,賢劫第四佛。

二、相關概念

三、經典記載

七佛在《長阿含經》《七佛經》等典籍中被多次提及,如《長阿含經》載:“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強調其教化衆生的功德。

注意:部分資料誤将阿彌陀佛、觀音等菩薩納入七佛,實為混淆概念。七佛特指釋迦牟尼及其之前的六位佛陀。

别人正在浏覽...

藹如白田保國會編號編纂不騰騰常春木城保晨裝敕警酬赓臭名昭着偨傂大珰眈學放越飛沿走壁風中之燭粉沙婦姑勃豀撫幾杠彴國字黑咕籠咚畫棰黃門講樹袷衣嘉诏集服濟救進草流滞馬占門牌铙钹昵嬖鵬鼇淺嚐辄止乾粉悭濫阡陌齊姬岐趨權利群噪冗賦三尺枯桐讪傲舍生攝政失侶守身如玉遂夜亭曈推杯無眩險急鮮薧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