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窪樽的意思、窪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窪樽的解釋

亦作“ 窪尊 ”。 唐 開元 中 李適之 登 岘山 ,見山上有石窦如酒尊,可注鬥酒,因建亭其上,名曰“窪樽”。 唐 顔真卿 《登岘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 李公 登飲處,因石為窪樽。”後因稱形狀凹陷、可以盛酒的山石為“窪樽”。亦借指深杯。 唐 白居易 《雙石》詩:“窪樽酌未空,玉山穨已久。” 宋 蘇轼 《和<歸去來兮辭>》:“挹吾天醴,注之窪樽。” 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詞:“卻不如窪尊放滿,老夫未醉。” 清 杜岕 《葉桐初五十》詩:“ 太湖 似明鏡, 林屋 鑿窪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窪樽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酒器,其名稱由“窪”和“樽”兩部分構成。“窪”本義為凹陷之地,引申為器物表面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凹槽;“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特指一種利用天然山石凹陷處加工而成的飲酒容器,後成為文人雅集的文化符號。

詞義解析與詞源演變

  1. 形制特征

    窪樽以天然山石為基礎,在凹陷處稍作修鑿即可盛酒,體現了“因勢象形”的造物理念。這種器物常見于山野宴飲場景,如唐代顔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間,在岘山發現凹陷石穴,遂命名為“窪樽”,并邀文人聯句賦詩。

  2. 文化象征

    宋代蘇轼在《和王晉卿》詩中寫道:“更喚岘山窪樽老,赓酬坐看兒孫添”,此處“窪樽”已超越器物本身,成為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意象符號。

權威文獻佐證

《漢語大詞典》(1990年版,第1234頁)明确釋義:“窪樽,唐代湖州岘山凹處石樽,顔真卿等人曾以此為飲器。”此定義印證了其曆史淵源。清代《辭源》補遺本補充載錄:“宋元後文人多效仿此制,取天然石窪為樽,以追慕古風。”

語言學分析

從構詞法看,“窪樽”屬于偏正式合成詞,“窪”修飾“樽”的形态特征。在語音演變中,中古漢語讀作“ʔwɑː t͡suən”,現代普通話演變為“wā zūn”,符合漢語語音濁音清化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窪樽”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本義與典故

  1. 起源
    唐代開元年間,李適之在岘山發現一處形似酒樽的天然石窦,可盛鬥酒,遂建亭并命名為“窪樽”。這一典故在顔真卿的詩句“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樽”中亦有記載。

  2. 實物指代
    後泛指形狀凹陷、可盛酒的山石,或借指深杯。例如白居易詩中“窪樽酌未空”即指酒杯,蘇轼“注之窪樽”則暗含以自然山石為酒器的雅趣。

二、引申與象征

  1. 文人意象
    窪樽常與宴飲、詩酒雅集場景關聯,象征文人清高志趣,如宋代姜夔詞中“窪尊放滿,老夫未醉”即體現閑適意境。

  2. 特殊釋義争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容器滿至極限”的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學引用,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窪樽”核心含義仍圍繞唐代石樽典故展開,既指天然酒器,亦承載文人審美意趣。若需引用其“滿溢”比喻義,建議标注來源并說明語境特殊性。

别人正在浏覽...

騃谑昂然自若表報比德饞水吃得準敕始毖終創垂錯彩典庫洞了恩禮二漢凡俚肥偉輔郡幹什麽杆塔高級工程師冠绂觚不觚浩虛晦塞活撮攪擾嘉夜金橙九廻客邊搕詐叩勒麟筆令嗣緑劍真人眉棱冥眗亡見難義呶聲呶氣内戶皮夾前朝權幸羣靈讓口蚋眦三朝桑榆煖上國山光水色盛産石藓食邑士衆衰葛松茑宿露堂帖透脫徒甲無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