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例的意思、斷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例的解釋

(1).斷案的準則。《晉書·杜預傳》:“與車騎将軍 賈充 等定律令,既成, 預 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蓋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故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

(2).某種決定適用的範圍。《南史·宋紀上·武帝》:“時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斷,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晉陵 者不在斷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例"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型法律術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詞源本義 該詞由"斷"(判斷、裁決)與"例"(先例、成例)組合構成,最早見于宋代司法文書,指經過官方确認的判決案例。《宋刑統·名例律》記載:"諸斷罪而無正條者,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其中"斷罪"即包含對案例的裁定過程。

二、專業定義 在現代法律術語體系中,"斷例"特指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司法判例。根據《中國司法案例要覽》(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工作辦公室編)的定義,這類案例需滿足三個要件:①案件裁判已發生法律效力;②裁判說理充分,適用法律正确;③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即屬于典型斷例。

該術語在司法實務中常與"判例"交替使用,但嚴格而言,"斷例"更強調案例的權威性和示範性。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律辭典》(第三版)的釋義,斷例制度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廷行事",經唐宋"編敕"發展,至明清形成系統的"成案"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斷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斷案的準則
    指司法審判中作為依據的規則或标準。例如《晉書·杜預傳》提到,法如“繩墨之斷例”,強調法律條文需簡明直白,便于裁決案件()。

  2. 某種決定適用的範圍
    表示特定決議或政策所針對的領域或群體。如《南史·宋紀上·武帝》記載,劉裕推行“土斷”政策時,明确劃定了徐、兖、青三州不在斷例適用範圍内()。

二、曆史背景

在元朝法律制度中,“斷例”是刑事立法的主要形式,例如《大元通制》由斷例、條格等組成,其中斷例部分集中了刑事法律内容,體現了元代“以例代律”的特征()。

三、詞義擴展

“斷”字本義為截斷、隔絕,如“斷絕”“判斷”,而“例”指規則或案例,組合後引申為法律或決策中的規範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法律術語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南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賞暴慠倍賞奔跑不回不枕稱亂床頭捉刀人刺蝥寸劄打狗欺主單薄道樾蝶夢地羊鬥絶一隅梵王宮哥舒鶴國緩降彙報戶門虎蹤貓迹匠石運斤剪刻膠花解會咭咭哝哝竟尉塊頭礦師兩袒倫脊莽蒼蒼名義工資磨礲砥砺碾場娘子旁剔攀翼評準青韶綦衛阙殘三白三年五載三停刀少疊生財之路失職庶僚四行肆器四生算定谇帚德鋤湯汁天軌馱戶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