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例的意思、斷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例的解釋

(1).斷案的準則。《晉書·杜預傳》:“與車騎将軍 賈充 等定律令,既成, 預 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蓋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故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

(2).某種決定適用的範圍。《南史·宋紀上·武帝》:“時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斷,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晉陵 者不在斷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斷案的準則
    指司法審判中作為依據的規則或标準。例如《晉書·杜預傳》提到,法如“繩墨之斷例”,強調法律條文需簡明直白,便于裁決案件()。

  2. 某種決定適用的範圍
    表示特定決議或政策所針對的領域或群體。如《南史·宋紀上·武帝》記載,劉裕推行“土斷”政策時,明确劃定了徐、兖、青三州不在斷例適用範圍内()。

二、曆史背景

在元朝法律制度中,“斷例”是刑事立法的主要形式,例如《大元通制》由斷例、條格等組成,其中斷例部分集中了刑事法律内容,體現了元代“以例代律”的特征()。

三、詞義擴展

“斷”字本義為截斷、隔絕,如“斷絕”“判斷”,而“例”指規則或案例,組合後引申為法律或決策中的規範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法律術語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南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例》的意思

《斷例》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某種情況或事物的終結或中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斷例》的部首是“刀”,共有4個筆畫。

來源

《斷例》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最早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法律的條文或案例,後來演變為指事物的終結或終止。

繁體

《斷例》的繁體字為「斷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斷例」曾有多種寫法,其中最常見的是「斷例」。不同的文獻和書法作品中,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寫法。

例句

他的行為違反了公司的規定,被給予了斷例處分。

組詞

斷章取義、例外、例證、斷層

近義詞

中斷、終止、停止、終結

反義詞

延續、持續、保持、繼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