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邑的意思、鄙邑的詳細解釋
鄙邑的解釋
邊城。《左傳·昭公十六年》:“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 三國 魏 阮籍 《東平賦》:“是以其州閭鄙邑,莫言或非,殪情戾慮,以殖厥資。”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鄙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鄙邑”指邊城或邊境城鎮,常用于描述遠離中心區域的偏遠地區。該詞由“鄙”和“邑”組成:
- 鄙:原指周代五百戶的行政單位(《周禮》),後引申為邊遠、粗俗之意;
- 邑:指城鎮或封地。
二、文獻例證
-
《左傳·昭公十六年》
“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
此句表明若将某地視為邊城,則可能失去原有地位,反映“鄙邑”的偏遠屬性。
-
阮籍《東平賦》
“是以其州閭鄙邑,莫言或非。”
描述邊城地區民風質樸,進一步印證其地理與文化特征。
三、詞義演變
“鄙”在古漢語中逐漸從行政單位演變為表達“邊境”或“粗俗”的語義(如“邊鄙”“卑鄙”),而“鄙邑”則保留了其地理意義上的“邊城”含義。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政治、經濟或文化上處于邊緣地帶的城鎮,常帶有謙稱或描述性的語境。例如,諸侯國可能以“鄙邑”自稱以示謙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及魏晉時期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鄙邑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小而偏遠的村莊或城市。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鄙(郵部聲符號161.1,意爲輕視、小看)和邑(辵部聲符號163.3,意爲村莊)。鄙的部首是阝(邑的上部),邑的部首是辵(為足部部首),這兩個部首組合起來,正好描述了一個小而不被重視的地方。《鄙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描述偏遠地區的文化與生活。
在繁體字中,鄙邑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用相同的部首組合,如鄙的古代寫法可能是辟或韋,邑的古代寫法可能是⻏或⻍。這些寫法雖然有所差異,但傳達的意思與現代寫法相似。
下面是一些關于鄙邑的例句:
1. 他生活在一個鄙邑,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2. 這個鄙邑的文化傳統非常豐富,但鮮有人關注。
其他與鄙邑相關的詞彙包括:
1. 鄙視:對某人或某地表現出不屑和輕蔑的态度。
2. 偏遠:指離大城市較遠或交通不便的地方。
3. 繁華:指熱鬧繁忙、商業繁榮的地方。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