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藤杖。 宋 蘇轼 《碣石庵戲贈湛庵主》詩:“莫把山林笑朝市,老夫手裡有烏藤。” 宋 楊萬裡 《十月四日小集戲成長句》:“ 誠齋 老子不耐靜,偶拄烏藤出苔徑。” 元 謝應芳 《寄賈教授相期祭掃》詩:“坐待秋涼行有日,老夫扶憊策烏藤。”
烏藤(wū té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主要釋義如下:
植物名稱
指紫藤(Wisteria sinensis),一種豆科木質藤本植物。其莖幹呈深褐色至近黑色,故稱“烏藤”。特征為羽狀複葉、紫色蝶形花,常作觀賞植物栽培。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1372頁;《中國植物志》電子版(訪問鍊接:www.iplant.cn)。
藥用植物别稱
在傳統中醫藥中,“烏藤”亦指鈎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因其幹燥莖枝表面呈棕褐色而得名。具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之效,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等症。
來源:《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中藥大辭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第321頁。
方言用法
部分地區(如閩南方言區)将深色藤類統稱為“烏藤”,涵蓋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雞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等藤莖顔色較深的植物。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321頁。
在古典文學中,“烏藤”常象征隱逸或清貧生活。如宋代陸遊《秋思》詩:“烏藤拄杖扶衰病,村北村南破曉行”,以烏藤手杖暗喻簡樸山居。
來源:《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卷2165。
“烏藤”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本草拾遺》,載有“烏藤生山中,莖如箸,色褐”。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進一步區分紫藤與鈎藤的藥用差異。
來源:《本草綱目》金陵刻本,1596年(可查閱國家圖書館數字化資源:www.nlc.cn)。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典籍及學術文獻,引用來源确保可追溯。方言及藥用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烏藤”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植物學意義和古文意象兩類:
紫玉盤屬植物
分布于廣東、海南及越南,學名Uvaria tonkinensisvar.subglabra,屬番荔枝科,民間作為藥材使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含抗腫瘤活性成分。
何首烏的藤莖
在魯迅作品中被提及,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此處指何首烏的地上藤莖部分,屬于傳統中藥材。
植物學定義以海南地區藥用植物及魯迅描述為準(高權威來源),古文釋義多見于宋元詩詞(中等權威文獻)。部分網頁提到的“成語比喻”暫未見于主流詞典,需謹慎使用。
跋朝白樓亭本戲避境筚路藍縷鄙制不恡朝奉鈔引穿求春申道經東王父悱憤骨笃犀匮椟黑蜃壞隤謊告湖脣撝呵箭步結攬浄財卷摺絶叫俊材椋鳥漏洩掄才懞掙磨它子囊書破言器略傾城傾國衾衽覃籲勤政聚會佉經肉紅三蔡掃徑少年先鋒隊殺氣釋典十三弦授手殊庸蘇綉天筆罔已未笄蓊穢文簡嫌好道歉先景賢武笑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