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帝王、官吏愛護百姓。《左傳·昭公三十年》:“ 吳光 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二:“﹝ 劉文饒 ﹞稍遷 南陽 太守,視民如子,怒不形顔,口無疾言。” 宋 王暐 《道山清話》:“伏願皇帝陛下,愛國如身,視民如子。”亦作“ 視人如子 ”。 唐 張說 《河西節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鄉神道碑序》:“其在軍州,傾心下士,視人如子,無約而親附,不言而條理。”
“視民如子”是一個成語,形容統治者或官吏将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女般關懷愛護,體現了仁政思想。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不僅強調物質層面的關懷,更要求統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如吳王阖闾生活儉樸、體察民情,最終使吳國強盛。這一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成為衡量執政者德行的重要标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典籍。
《視民如子》是一個成語,意為将百姓視為自己的子民,即以百姓為中心,用父愛的心态對待他們。這個成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視(見木)- 民(氏)- 如(女+口)- 子(子)。
來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在儒家思想中,君王或統治者被視為國家的父親,而百姓則被視為君王的子民。因此,君王應該像父親一樣關心百姓,保護他們的利益。
繁體:《視民如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不同。根據文獻記載,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可能是“視民如子”,其中的“視”字和現代的“視”字稍有差異。
例句:領導者要深入了解百姓的需要和困難,時刻保持以“視民如子”的态度對待他們。
組詞:關心百姓、保護利益、父愛心态。
近義詞:以民為本、愛民如子。
反義詞:漠視蒼生、對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