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讓的意思、诘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讓的解釋

诘問斥責。《後漢書·鄭弘傳》:“帝詰讓 弘 ,收上印綬。” 宋 王禹偁 《監察禦史朱府君墓志銘》:“ 太祖 召公詰讓曰:‘囊橐如此,非盜于官,即取于民,書生相黨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至此,怒閽人,陰詰讓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诘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主要指向責問、責備。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責問與譴責

    “诘”意為追問、責問,“讓”意為責備、責怪。二字組合後,表示嚴厲地質問并譴責他人的過失。

    例:《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诘讓漢王”,指項羽因劉邦違約而對其責問。

  2. 追究責任

    引申為對錯誤或失職行為的追查與問責,強調通過質問厘清責任歸屬。

    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吏走诘讓之”,描述官吏追究失職者。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古代文獻用例

  1. 《漢書·王莽傳》

    “遣使诘讓匈奴”,指朝廷派遣使者責問匈奴的越界行為。

  2. 《資治通鑒·唐紀》

    “上诘讓之,對曰:‘事迫矣……’”,記載君主對臣下的過失進行問責。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含義 強度對比
诘讓 質問+譴責,含追究意味 ★★★★(較強)
诘問 追問真相,未必含責備 ★★★
責讓 直接責備,未必需追問 ★★★★
譴責 公開聲讨,道德層面否定 ★★★★★(最強)

五、現代使用場景

雖已罕用,但可見于: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力.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3.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2013(影印本).
  4.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82.
  5.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中華書局, 2009.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紙質文獻标準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诘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ràng,意為诘問斥責,即通過追問的方式表達責備或質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例

  1. 《後漢書·鄭弘傳》
    • 原文:“帝诘讓弘,收上印綬。”
    • 釋義:皇帝(通過诘問)斥責鄭弘,收回他的官印。
  2. 宋代王禹偁《監察禦史朱府君墓志銘》
    • 原文:“太祖召公诘讓曰:‘囊橐如此,非盜于官,即取于民,書生相黨耶?’”
    • 釋義:宋太祖召見朱府君并質問:“(你)如此貪腐,若非貪污官財,便是壓榨百姓,難道讀書人也結黨營私嗎?”
  3. 《聊齋志異·武孝廉》
    • 原文:“至此,怒阍人,陰诘讓之。”
    • 釋義:(武孝廉)因此事憤怒,暗中斥責守門人。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提示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端待舉百科全書派暴作背過氣冰心擦亮擦身沖讓存項打醋炭大德呆僗單門獨戶底版敦直發标改火甘居怪詫鼓延豪駿黃頭奚囫囵吞棗家家戶戶笳喧及格浄身進獻急戰朗姆酒吏讀式裂弊邈群明論抹粉施脂撓抑内儀俳長配飾琵琶骨跷欹确商衢衖曲期栅孔食言而肥噬指棄薪樹菓水磑叔丈母鎖廳舉人頽傷問端巫蠱晤歎鄉侄仙茅崄要先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