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讓的意思、诘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讓的解釋

诘問斥責。《後漢書·鄭弘傳》:“帝詰讓 弘 ,收上印綬。” 宋 王禹偁 《監察禦史朱府君墓志銘》:“ 太祖 召公詰讓曰:‘囊橐如此,非盜于官,即取于民,書生相黨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至此,怒閽人,陰詰讓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诘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ràng,意為诘問斥責,即通過追問的方式表達責備或質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例

  1. 《後漢書·鄭弘傳》
    • 原文:“帝诘讓弘,收上印綬。”
    • 釋義:皇帝(通過诘問)斥責鄭弘,收回他的官印。
  2. 宋代王禹偁《監察禦史朱府君墓志銘》
    • 原文:“太祖召公诘讓曰:‘囊橐如此,非盜于官,即取于民,書生相黨耶?’”
    • 釋義:宋太祖召見朱府君并質問:“(你)如此貪腐,若非貪污官財,便是壓榨百姓,難道讀書人也結黨營私嗎?”
  3. 《聊齋志異·武孝廉》
    • 原文:“至此,怒阍人,陰诘讓之。”
    • 釋義:(武孝廉)因此事憤怒,暗中斥責守門人。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提示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诘讓》的意思

《诘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通過對話或辯論等方式質問、争辯的過程。通常用于表達批評、質疑或辯論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诘讓》的部首是讠(讠是口的意思),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诘讓》一詞的來源極為古老。它的繁體字形為「詰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詰讓」一詞的寫法為「詰」和「讓」的組合。其中「詰」指的是質問、追問,「讓」指的是退讓、讓步。由此可以看出,古時候的人對質問和辯論的過程非常重視。

例句

1. 在辯論中,他舉出了許多事實和證據,以诘讓對方的觀點。

2. 這位老師經常用嚴厲的語氣诘讓學生們的錯誤行為。

組詞

1. 質問(zhí wèn):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問責和質疑。

2. 争辯(zhēng biàn):表示對不同觀點的辯論和争論。

3. 辯論(biàn lùn):表示對某一命題或觀點進行正式的辯駁和證明。

近義詞

1. 質疑(zhì yí):表示對某一事實、觀點或人的真實性或正确性提出疑問。

2. 盤問(pán wèn):表示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詳細、細緻的詢問。

3. 逼問(bī wèn):表示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緊迫、強制性的問詢。

反義詞

退讓(tuì ràng):與诘讓相對,表示在争論或辯論中主動退卻或讓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