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僊槎”。神話中能來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竹木筏。典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舊説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查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郡 訪 嚴君平 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 蜀 問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宋 張孝祥 《蝶戀花·送姚主管橫州》詞:“君泛仙槎銀海去。後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明 方孝孺 《萬裡圖》詩:“僊槎二月出 龍門 ,萬裡春風掉晴雪。”《隨園詩話》卷十二引 清 郭起元 《客中秋思》詩:“銷魂何處盼仙槎?客髩逢秋白更加。”《太平廣記》卷四○五引《洞天集》:“ 嚴遵 仙槎, 唐 置之於 麟德殿 ,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蠧。 李德裕 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復來。 廣明 以來失之,槎亦飛去。” 唐 李適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若見 君平 須借問,仙槎一去幾時來?” 明 劉基 《怨王孫》詞:“紅塵目迥,河漢應有仙槎待還家。”後亦借稱行人所乘之舟。
“仙槎”是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仙槎”由“仙”(神仙)和“槎”(竹木筏)組成,本義指神話中能往返于海上與天河之間的竹木筏。這一概念源自晉代張華《博物志》的記載:傳說天河與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定期往返,有人乘槎抵達天河,遇見了牛郎織女。
個别資料提到“仙槎”可指“仙人隱居之地”,但此說法較少見,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詩詞用例,可參考《博物志》原文或古典文學作品。
《仙槎》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仙界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或者仙人常常光顧的地方。它常被用來描繪一個神秘、幽靜、安甯、美好的環境。
《仙槎》這個詞的首部為“人”,尾部為“木”。它共有11個筆畫。
《仙槎》的來源比較模糊,一般認為它是由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仙界概念而來。在繁體中,仙槎的寫法為「仙槎」,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對于《仙槎》而言,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古代寫法。然而,能夠确切找到相關的古代寫法十分困難。
1. 仙槎上的花草樹木都散發着奇妙的香氣。
2. 他追尋仙槎之迹,希望能夠與仙人共享一段神仙般的生活。
仙槎台、仙槎樓、仙槎府、仙槎境、仙槎圖等。
仙境、仙都、仙山、仙林。
塵世、凡間、人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