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 捏土造人的傳說。《太平禦覽》卷七八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天地開闢,未有人民, 女媧 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
“抟土作人”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女娲用黃土捏造人類的傳說,拼音為tuán tǔ zuò rén。其中“抟”意為揉捏、拍打,“土”即泥土,“作人”指創造人類()。
2. 典故來源
最早見于漢代應劭《風俗通義》(《太平禦覽》卷七八引),記載女娲在天地初開時,用黃土捏人。因手工制作耗時費力,她改用繩子蘸泥甩動造人。其中:
3. 文化内涵
4. 延伸影響
該傳說成為中華創世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先民對生命起源的想象,并衍生出“抟土造人”“女娲造人”等成語和文學意象。
「抟土作人」是一個成語,意指從泥土中捏塑人體形狀。這個詞由「抟土」和「作人」兩個部分組成。
「抟土」這個詞由「扌」和「土」兩個部首組成。部首「扌」表示手,「土」表示泥土。拆分筆畫可分為「7-3」。
「抟土作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衡門之什·邶南》中,形容泥塑人體的手工藝。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指造物者的行為。
「抟土作人」的繁體寫法為「摶土作人」。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抟土作人」可以寫為「掏土作人」。
1. 他捏塑泥土,抟土作人。
2. 他是一位抟土作人的藝術家。
1. 抟土:從泥土中捏塑形狀。
2. 作人:創造人的形象。
3. 摶土作人:抟土作人的繁體寫法。
1. 榫木成舟:比喻用木頭制作船隻。
2. 金石為開:比喻在金石上刻寫文字或圖案。
3. 塑造人物:指通過文字、雕塑等方式創造人物形象。
1. 銷人:比喻盡毀、湮滅人的記憶、形象等。
2. 摒棄:舍棄、抛棄。
3. 土崩瓦解:形容事物破碎瓦解、毀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