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鼫鼠的意思、鼫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鼫鼠的解釋

(1).一種危害農作物的鼠。《大戴禮記·勸學》:“騰虵無足而騰,鼫鼠五伎而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三·鼫鼠》:“鼫鼠處處有之,居土穴、樹孔中……好食粟、豆,與鼢鼠俱為田害。” 清 王士禛 《戴氏鼎·為楓仲作》詩:“凹中尾鬣似天馬,緣尻鼫鼠拱且馴。”

(2).比喻狡猾的壞人。 明 唐順之 《王禦史毅齋诔》:“嗚呼!孽狐鼫鼠,何世蔑有!”

(3).指蝼蛄。《易·晉》:“晉如鼫鼠,貞厲。” 孔穎達 疏:“晉如鼫鼠者,鼫鼠有五能而不成伎之蟲也……晉如鼫鼠無所守也者, 蔡邕 《勸學篇》雲:‘鼫鼠五能,不成一伎。’ 王 注曰:‘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本草經》雲:‘螻蛄一名鼫鼠。’謂此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鼫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一種危害農作物的鼠類動物,屬于哺乳綱齧齒目,外形似兔,尾短、眼紅,毛色有黑、白、褐等,喜食粟、豆、栗等農作物,對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2. 形态與習性
    根據古籍記載,鼫鼠體型較大,栖息于土穴或樹洞中,與鼢鼠(田鼠)不同,多居于山地。明代《本草綱目》提到其“五伎而窮”,即雖有多種技能(能飛、爬樹、遊泳等),但均不精通。

  3. 比喻義
    常被用來比喻狡猾的壞人,如明代文獻中“孽狐鼫鼠”即借指奸邪之輩。

  4. 别名與混淆
    部分文獻将“鼫鼠”與蝼蛄(一種農業害蟲)混稱,可能因二者均危害作物。此外,古書也将其歸為鼯鼠類,稱“大飛鼠”或“五技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分類或曆史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大戴禮記》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鼫鼠的意思

鼫鼠(shi shu)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形似鼠類的小動物。這種動物通常被稱為田鼠或野鼠。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鼫鼠的拆分部首是鼠(shu),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來源

鼫鼠一詞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漢語字典中。這本字典于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葉的春秋戰國時期編纂完成。

繁體

鼫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鼠。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變體形式,多在台灣、香港及澳門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不過,在古時候鼫鼠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家的莊稼一直遭到鼫鼠的破壞。

2. 這片原野上常有鼫鼠跑來跑去。

組詞

1. 鼠洞

2. 鼠疫

3. 鼠類

4. 園鼠

5. 山鼠

近義詞

1. 野鼠

2. 田鼠

反義詞

1. 貓

2. 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