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袒護、庇護。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則曰是,非則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護。”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非民風》:“上下不相回護,甲第不相朋黨。”《西湖佳話·南屏醉迹》:“長老道:‘ 濟公 應承了,必有個主意,他怎好騙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幾杯,且待他醒來,再作道理。’監寺見長老回護,不敢再言。” 葉聖陶 《這也是一個人》:“隔幾天,她父親來了,是她公公叫他來的……但是她仗着主母的回護,沒有跟她父親同走。”
(2).指辯護。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一折:“你倒來替他回護。觸惱我心。”《金6*瓶6*梅詞話》第五八回:“你進去對她媽説,教他快收拾一答兒來,俺就與你,替他回護兩句言語兒,爹就罷了。” 清 龔自珍 《最錄禅源諸诠》:“有議之者乎? 有明 天台 宗 藕益大師 於所著《閲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緻詰之,所詰良是,無可回護者。”
(3).回避,避忌。《明史·劉翊傳》:“ 翊 性疎直,自以宮僚舊臣,遇事無所回護。”
(1).匡護,救助保護。 唐 無名氏 《炀帝開河記》:“既達 睢陽 界,有濠寨使 陳伯恭 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徑穿透 睢陽 城,如要迴護,即取令旨。 叔謀 怒其言迴護,令推出腰斬。”
(2).回環保護。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閩遊日記前》:“抵其麓,一尾橫曳,迴護洞門。”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廳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廣廊回護。”
(3).庇護;袒護。《英烈傳》第四八回:“那人叫聲:‘多謝迴護,明日店中相謝。’”《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将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 葉聖陶 《一個小浪花》:“老太太下不來判斷,隻是依照老6*習慣回護她的兒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回護漢語 快速查詢。
回護(huí hù)是現代漢語中具有特定語義指向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袒護、偏袒”,常用于描述對錯誤或不當行為的包庇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及語言研究角度分層解析:
基本釋義與詞性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回護指“對錯誤的人或事進行偏袒,使其免受批評或懲罰”。該詞屬中性偏貶義詞,多用于人際交往或公共事件中,強調主觀的維護行為。
語義溯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宋史·王存傳》中“回護法令”指向對規則的維護,屬中性用法;至明清時期,《醒世恒言》等白話小說中逐漸衍生出“包庇過錯”的貶義色彩。現代語義聚焦于“非公正的偏袒”,如《漢語大詞典》強調其“掩蓋真相、護短”的負面性。
典型用法與語境
近義與反義詞辨析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許少峰. 近代漢語大詞典. 中華書局, 2008.
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5.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4.
“回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袒護、庇護,通常指在他人有過錯時進行包庇或偏袒。以下為詳細解釋:
袒護/庇護
辯護
回避/避忌
“回護”在古今語境中均帶有主觀偏向性,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中性描述(如保護)還是貶義(如包庇)。其豐富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史演變和語境靈活性。
闇主白揚提禀谷避俗趨新碧沚裁抑谄意沉吟懤懤酬勸創思吹毛數睫二乎馮翼粉箋焚林而田浮淖罕言寡語河叉紅緜昏迷急湊階合傑牙激濑金人金童久長九竅刻屈饋挽良幹遼隊陵木慢惰芒鞵門診綿代苗子蝥弧撓動黔驢之計騎曹不記馬栖處期命卻行求前曲算屈戌兒三角洲三生石善少石流黃速銳台觀探取跳版通域透脫酡然巫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