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痛恨到极点。《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杜预 注:“疾,亦痛也。”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睹此妖孽,摇动中原,莫不痛心疾首。”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 ********* 《全国舆论对汪逆的愤慨》:“ 汪 逆 精卫 勾结敌人,叛党卖国,早为国人所痛心疾首。”
(2).形容悲伤到极点。《后汉书·章帝纪》:“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慄忉忉,痛心疾首。”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札子》:“閭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而坟壠萧然……每一念及,未尝不痛心疾首。”《花城》1981年第2期:“他急忙转过身来,脸上一阵青白,痛心疾首地对 老田伯 说:‘我对不起你老人家。’”
(3).犹言狠下决心。《晋书·高瞻载记》:“﹝ 慕容廆 ﹞抚其心曰:‘……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餘,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 严复 《救亡决论》:“彼 日本 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薪尝胆求之,知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
“痛心疾首”是一个多义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痛恨到极点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憎恨。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晋国联合诸侯讨伐秦国时提到“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指诸侯因秦国的背信弃义而痛恨。
例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百姓受压迫时“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
悲伤到极点
形容内心极度悲痛或遗憾。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中汉章帝自省“朕之不德……痛心疾首”。
例句:司马光曾用“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狠下决心(较少用)
强调决绝的态度,如《晋书》中慕容廆劝高瞻“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
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秦晋之争。秦国多次背弃盟约,晋国联合诸侯伐秦,诸侯们对秦的反复无常“痛心疾首”。后世逐渐扩展为表达极端情绪。
如需更多实例或延伸学习,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古文典籍《左传》。
“痛心疾首”是一个成语,形容心情非常悲伤、痛苦而难以忍受。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在《论语·季氏》一章中,孔子谈到了一位名叫季氏的人,他鄙视孔子的教育理念,拒绝学习孔子的思想。孔子听到后非常失望,他感到十分痛苦,心情沉重如山,于是用了“痛心疾首”这个形象的比喻。
《痛心疾首》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疒”字是它的部首,表示疾病或疼痛的意思;其他两个字都是具体的意象。拆分部首后,可以依次得到:“疒”、“心”、“首”。
“疒”字的笔画数为5画,“心”字的笔画数为4画,“首”字的笔画数为9画。
《痛心疾首》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痛心疾首”。在繁体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更为复杂,形态更加复杂。
在古代文献和碑刻上,可以看到《痛心疾首》的古代汉字写法。这些古代写法基本上与现代汉字相似,只是在笔画、结构以及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
例句:听到儿子因车祸去世的消息,母亲痛心疾首,整个人都崩溃了。
悲痛万分、郁郁寡欢、苦不堪言。
心如刀绞、如丧考妣、伤心欲绝。
心花怒放、欢天喜地。
安眉待眼八哀诗百无一漏版齿暴处抱思並馳闭元音长江后浪推前浪燀耀成轨澄谧船长出押低都儿低东海黄公蜚潜动植風馳電掣阁殿工尺花意校次嘉岁家缘过活戒辖接续机能紧张酒慈郡政欿切蜡社冷水浇头乐属联佩立人达人珑玲蠪蛭卖放马蔺密促命珪囊辎年月日鋭卒润文官善贷少雏时疾收音机庶女叫天速决通牒彤弓亡将蔚成风气遐福霞虹贤祠袭故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