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痛心疾首的意思、痛心疾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痛心疾首的解释

(1).形容痛恨到极点。《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杜预 注:“疾,亦痛也。”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睹此妖孽,摇动中原,莫不痛心疾首。”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 ********* 《全国舆论对汪逆的愤慨》:“ 汪 逆 精卫 勾结敌人,叛党卖国,早为国人所痛心疾首。”

(2).形容悲伤到极点。《后汉书·章帝纪》:“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慄忉忉,痛心疾首。”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札子》:“閭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而坟壠萧然……每一念及,未尝不痛心疾首。”《花城》1981年第2期:“他急忙转过身来,脸上一阵青白,痛心疾首地对 老田伯 说:‘我对不起你老人家。’”

(3).犹言狠下决心。《晋书·高瞻载记》:“﹝ 慕容廆 ﹞抚其心曰:‘……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餘,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 严复 《救亡决论》:“彼 日本 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薪尝胆求之,知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痛心疾首”是汉语中形容极度痛恨或悲愤的成语。该词由“痛心”和“疾首”两部分构成,字面意为心痛到头部发痛,引申为对某人或某事极度失望、愤恨或悲伤的情绪。其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描述诸侯对晋国行为的强烈不满。

从语义演变看,“痛心”侧重内心伤痛,“疾首”强调身体层面的痛苦反应,两者结合形成复合式情感表达。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重大社会事件或道德层面的谴责,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令民众痛心疾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根据汉典网释义,该词具有“既痛恨又悲伤”的双重情感色彩,常用于书面语境。

权威典籍《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指出,该成语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政治外交文书,明清时期逐渐扩展至文学作品,现代则成为公众表达强烈谴责的高频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痛心疾首”是一个多义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痛恨到极点
    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憎恨。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晋国联合诸侯讨伐秦国时提到“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指诸侯因秦国的背信弃义而痛恨。
    例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百姓受压迫时“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

  2. 悲伤到极点
    形容内心极度悲痛或遗憾。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中汉章帝自省“朕之不德……痛心疾首”。
    例句:司马光曾用“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3. 狠下决心(较少用)
    强调决绝的态度,如《晋书》中慕容廆劝高瞻“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三、典故与演变

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秦晋之争。秦国多次背弃盟约,晋国联合诸侯伐秦,诸侯们对秦的反复无常“痛心疾首”。后世逐渐扩展为表达极端情绪。


四、例句参考

  1. 这种祸国殃民的行径,令人痛心疾首。(表达愤恨)
  2. 他因疏忽酿成大错,痛心疾首地向众人道歉。(表达悔恨)

如需更多实例或延伸学习,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古文典籍《左传》。

别人正在浏览...

邦计半工半读傍排本事殡棺不治蚕茧纸唱始陈故吹毛索垢醇善处士摧残登下彫枯迭不的地权度过饵人发森伏苓芝扢扎横话鸿鹄唤仗混浑夹棍兼业激波祭典井绳唧哝决价渴葬狂昏连年貌托木像飘蓬乾豆腐愆虞啓銮弃职三略蛇精生器神逝魄夺神岳史院双重人格顺船四密条解支劈头茶土箸乌嘷屋面无辔吾人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