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供高級官員役使的小吏。 元 鄭庭玉 《後庭花》第一折:“自家 王慶 ,在這 趙廉訪 老相公府内做着箇堂候官。”《水浒傳》第二回:“ 高俅 取出書呈進上, 端王 開盒子看了玩器,都遞與堂候官收了去。” 明 湯顯祖 《南柯記·貳館》:“[聽事官上]出身館伴使,新陞堂候官,前程螻蟻大,禮數鳳凰寬。”亦省稱“ 堂候 ”。 明 湯顯祖 《紫钗記·婉拒強婚》:“此事堂候回報,不須小生再行。”
“堂候官”是古代中國官職體系中的一種職位,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基本一緻,但具體職能和背景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基本定義
指舊時供高級官員役使的小吏,主要負責處理文書、傳達命令等庶務。例如《水浒傳》中提到,端王曾将物品交予堂候官保管,可見其角色類似親王府中處理雜務的人員。
職能與地位
文學與曆史記載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堂後官”區分,後者為宋代中書省屬官,職能更偏向中樞政務,而堂候官側重服務于個人或特定機構。
堂候官是古代高級官員或王府中負責雜務的吏員,常見于宋元時期,多見于文學作品記載。其職能與“家臣”“幕僚”有相似之處,但地位更低,屬基層辦事人員。
《堂候官》是指在官府堂上等待接見的官員。此詞常用來形容官員等待上堂谒見的情景。
《堂候官》的拆分部首是“土”和“人”,拆分後的部首及筆畫分别是:土(3畫)+ 人(2畫)+ 宀(3畫)。
《堂候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制。官員在入府拜見上級官員時,常常需要在堂上等候,因此稱為“堂候官”。
《堂候官》的繁體字為「堂候官」。
在古時候,「堂候官」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表示在堂上等待官員。可能的寫法包括「堂候官」,「堂候」或「堂官」。
1. 官員們一邊站在堂前候着官府的指示,一邊彼此交流意見。
2. 他在堂候官期間,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
堂上、候官、官員
堂前、朝廷官員、府尊
進堂、會見、接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