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綸告 ”。皇帝的诏令文告。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始以文學遊 梁 ,俄而入掌綸誥。”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臣謬承恩寵,獲掌綸誥。”《宋史·禮志十四》:“公主受封,降制有冊命之文,多不行禮,惟以綸告進内。”《四庫全書總目·雜家類五·石林燕語》:“ 夢得 為 紹聖 舊人, 徽宗 時嘗司綸誥,於朝章國典,夙所究心。”
“綸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皇帝的诏令或官方文告。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獻記載: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四庫全書》相關條目。
綸诰(lún g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纟”、“言”、“告”三個部首,總共有19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官方的儀式徽制,指的是皇帝下诏發放的徽制。徽是唐代以後用來發布皇帝诏令的一種制度,诰則是皇帝的诏書。
在繁體字中,綸诰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左右結構的字在上古時期需要按照上下結構來書寫,因此綸诰在古代的寫法是“纟言告”。不過,現代書寫已經采用了左右結構的形式。
以下是一個使用綸诰的例句:
皇帝下了一道綸诰,命令全國人民都要慶祝國慶節。
一些與綸诰相關的詞語有:
徽制、诏書、诏令
綸诰的近義詞有:
诏書、诏令
綸诰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