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折覆餗的意思、鼎折覆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折覆餗的解釋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孔穎達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後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緻災禍。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後之人儻經綸理學不逮 文貞 萬萬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論無聞,或純任權術,或曲謹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啟超 《中國立國大方針》:“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託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後事雲胡可問。”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漢 荀悅 《申鑒·時事》:“小能其職,以極登於大,故下位競大,橈其任以墜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憚於降。” 宋 李綱 《辭免尚書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還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棟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鼎折覆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鼎足折斷、食物傾覆,比喻因能力不足卻承擔重任,最終導緻災禍或失敗。它既可描述國家、家族的衰敗,也可警示個人不自量力的行為。

二、典故來源
出自《周易·鼎卦》爻辭:“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注解指出:若一個人智慧不足卻謀劃大事(知小謀大),或力量薄弱卻肩負重任(力薄任重),必會招緻災禍。

三、使用場景

  1. 宏觀層面:形容國家、家族或事業的覆滅,如朝代更疊、企業破産等重大失敗(例:“王朝鼎折覆餗,百年基業毀于一旦”)。
  2. 微觀層面:批評個人或團體超出能力範圍行事,導緻嚴重後果(例:“他本無管理才能,強攬項目終緻鼎折覆餗”)。

四、延伸意義
該成語隱含着對“德不配位”的警示,強調量力而行的重要性。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曾用此語批評官員能力不足卻自诩賢相,預見其必遭禍患。

注:不同文獻對拼音标注略有差異,較權威的讀音為dǐng shé fù sù(參考《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折覆餗:了解這個成語

“鼎折覆餗”(dǐng zhé fù lí)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該成語意為權勢瞬間崩潰、勢力全盤瓦解,形容瀕臨崩潰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鼎(121):金屬容器;折(64):折斷;覆(21):傾覆;餗(14):米面粥食。

來源:

“鼎折覆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形容魯隱公統治時期,因為貴族之間的争鬥和内鬥,鼎盛的魯國陷入了内亂和衰落的狀态。

繁體:

鼎折覆餗(鼎折覆養)

古時候漢字寫法:

鼎折覆餘

例句:

1. 那家公司的老闆突然犯下了一宗貪污案,于是整個企業在他的領導下鼎折覆餗。

2. 這個團隊因為内部紛争,最終導緻了鼎折覆餗,無法再維持正常運轉。

組詞:

鼎力相助、長驅直入、天人合一

近義詞:

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觸即潰

反義詞:

安居樂業、穩如泰山、強大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