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渾天儀。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 元祐 四年三月己卯,銅渾儀新成,蓋 蘇子容 所造也,古謂之渾天儀。”亦省稱“ 銅渾 ”。 唐 駱賓王 《秋晨同淄州毛司馬秋九詠·秋雲》:“南陸銅渾改,西郊玉葉輕。” 陳熙晉 箋注引 戴祚 《西征記》:“ 長安 南有靈臺,上有銅渾天儀。” 唐 柳宗元 《記裡鼓賦》:“異銅渾之儀,亦可叙紫微之星次。” 唐 王起 《元日觀上公獻壽賦》:“歲移木德,春變銅渾,觀上公之獻壽。”參見“ 渾2天儀 ”。
銅渾儀是中國古代以青銅鑄造的天文觀測儀器,其名稱由“銅”(材質)、“渾”(天體渾圓之意)、“儀”(測量工具)三部分構成。該儀器通過多組同心圓環組合,模拟天球坐标,用于測定星體位置、推算曆法等,體現了古代天文學與精密鑄造技術的結合。
結構解析:銅渾儀主體包含“渾環”“赤道環”“子午環”等部件,環上刻有周天度數,中心設可轉動的窺管。觀測時,通過調整窺管指向天體,結合環上刻度确定坐标。例如唐代李淳風改進的渾天黃道儀,增設黃道環以測量日月運行軌迹。
功能與演變:漢代張衡創制渾象(天體模型)後,渾儀逐漸發展為獨立觀測工具。北宋蘇頌等人設計的“水運儀象台”将渾儀與機械計時裝置結合,實現自動化觀測。元代郭守敬簡化結構,創“簡儀”,但核心原理仍承襲渾儀體系。
現存實例:明代正統年間鑄造的銅渾儀(1437年)現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其工藝與刻度精度反映了古代天文儀器的巅峰水平。該儀器曾被傳教士湯若望引入歐洲,對西方天文儀器發展産生影響。
銅渾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其解釋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銅渾儀即“渾天儀”,是古代用于觀測天體坐标的精密儀器。其名稱源于材質(銅制)與功能(模拟天體運行),屬于渾天說的實踐工具。
曆史與制造
宋代元祐四年(1089年),由天文學家蘇頌(字子容)主持制造新式銅渾儀,改進前代設計以提升觀測精度。唐代文獻中已有相關記載,如駱賓王詩句“南陸銅渾改”即指此儀器。
結構與功能
儀器通過多層同心銅環組合,模拟天球赤道、黃道等坐标,可測定日月星辰位置。其設計體現古代“渾天說”宇宙觀,兼具科學性與工藝價值。
别稱與簡稱
文獻中常省稱為“銅渾”,如《西征記》提到長安靈台有“銅渾天儀”,而“渾儀”“渾天儀”為其通用名稱。
文化意義
銅渾儀代表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技術的巅峰,蘇頌所制版本更是集機械制造與天文理論之大成,對後世曆法研究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機械結構或曆史演變,可查閱《宋史·天文志》或蘇頌《新儀象法要》等古籍。
辦治備官别殿筆毫蔽明塞聰饽饽房殘敝崇崇締緝概要館券韓掾花消間隔勁旅浸假金獸符進秩鹫堞鵑魂鐻耳老鼋厘舉陵波林下高風力強離違緑茶蟒身滿目瘡痍門欄牡丹頭木鈎子木鹞暖水袋湓浦口倩俊七録青草峒青幹青旌輕容妻室契爺屈居容可勝敗兵家之常生死文字史課彈跳挺進汀濙蛻骨推校未來身卧箜篌五府梧榎無噍類鹹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