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來生;來世。 唐 姚合 《寄郁上人》詩:“此生修道淺,愁見未來身。誰為傳真諦,唯應是上人。”
"未來身"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宗教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尚未到來的時間維度中存在的生命形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來世之身",強調時間軸上的延續性。該詞由"未來"(時間指向)與"身"(生命載體)構成,在漢語言體系中常用于表達對生命輪回、因果承續的認知。
二、佛教術語 作為佛教三身理論的重要概念,《俱舍論》記載"未來身"特指衆生在輪回中尚未投胎轉世的狀态,與"現在身""過去身"構成三世因果體系。玄奘《成唯識論》注疏中強調此身受業力牽引,體現"因緣和合"的教義。
三、文化延伸 在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該詞衍生出"修真者通過修煉可達之仙體"的意涵,明代《性命圭旨》進一步闡釋為"陽神出竅,超脫時空束縛的法身"。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常借喻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類進化形态,如人工智能領域的"賽博格身體"概念。
文獻參考
“未來身”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佛教中的“來生”或“來世”,即輪回轉世後的下一世生命狀态。這一概念強調因果輪回思想,認為現世行為會影響未來生命的形态。
作為佛教術語,“未來身”與“過去身”“現在身”共同構成三世輪回體系。例如唐代姚合在《寄郁上人》中寫道:“此生修道淺,愁見未來身”,表達對修行不足可能影響來世的憂慮。
古代詩詞中常借“未來身”表達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部分現代語境中,該詞可能被引申為對個人發展潛力的期許,但此用法缺乏權威佛教典籍依據。
注:如需查看具體詩句原文或佛教經典出處,可參考相關古籍文獻。
案治榜汰粃斁不苟測評逞願川堂詞條骢馬呆打颏盜取定局抖神兒鳳雛峰岚風雨如晦忿隙膏芗公券攻心輥碾海龍君含情脈脈耗土監房牋毫劍南詩稿繳憑筋骨警引集注栗房六尺慢火俛容母養抛垛憑轼旁觀憑霄雀氣不過傾陷嶔斜桑土綢缪擅價聖品射生戶司天監送場蘇綉搨畫突出跎漢绾組問世無啓民無庸置疑縣衡孝筍洗耳拱聽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