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青雀旌 ”。
(2).青色的旗幟。木青色主生,故可作為投降不殺标志。《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十年》:“﹝ 張玄稔 ﹞以狀白 承訓 ,約期殺賊将,舉城降,至日請立青旌為應。” 胡三省 注:“木行色青,木主生,使立青旌,以示不殺。”
“青旌”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畫有青雀圖案的旌旗,常用于行軍或禮儀場合作為标識。根據《禮記·曲禮上》記載:“前有水,則載青旌”,意為軍隊前行時若遇水域,會高舉青旌提醒士兵注意。青雀(一種水鳥)圖案的旗幟能直觀傳遞前方有水的信息,幫助隊伍提前防範。
青色在五行中屬木,象征“生”,因此青旌也被用作投降或停戰的标志。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張玄稔與承訓約定“立青旌為應”,通過懸挂青旗表示歸降,避免殺戮。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戰争中通過顔色傳遞非暴力意圖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禮記》《資治通鑒》等原始出處。
《青旌》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指揮官所指揮的軍隊的旗幟。
《青旌》由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分别為“青”和“旗”,分别代表了顔色和旗幟。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青旌》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獻中,用于描述軍隊中的指揮官所使用的旗幟。青色被視為軍隊中的領袖色彩,因此青色旗幟成為指揮官的象征。
《青旌》的繁體字為「青旌」,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青旌》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青色和旗幟的意義。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在古代文獻中找到。
1. 戰場上,指揮官揮舞着青旌,鼓舞着士兵的士氣。
2. 他佩戴着一面青旌,莊嚴地站在主帥的身旁。
1. 青旌宿營:指軍隊在青旌旗幟下紮營休息。
2. 青旌染塵:形容軍隊長時間征戰後旗幟上沾滿灰塵和污垢。
旗幟、軍旗、戰旗
和旗、白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