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鞮的意思、铜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鞮的解释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双重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铜鞮(tóng dī)

  1. 古宫殿名

    指春秋时期晋国建于铜鞮山(今山西沁县南)的著名宫殿。该宫殿规模宏大,为晋国宗庙所在,亦用于宴飨诸侯,象征晋国强盛时期的政治权威。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今铜鞮之宫数里。” 描述其绵延数里的壮观景象(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左传》)。

  2. 地域名称

    引申为古代县名,即铜鞮县。西汉置县,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西南,北魏后屡经变迁,至明代废置。其名直接源于铜鞮山及宫殿。

    《水经注·浊漳水》记:“铜鞮水出铜鞮县西北。” 印证其地理沿革(见陈桥驿《水经注校证》)。

  3. 诗词意象

    在文学中常作为历史兴衰的象征。如唐代王勃《铜鞮津赋》以宫殿遗迹抒怀古之情,清代朱彝尊《铜鞮曲》借地名暗喻时代变迁(见《全唐诗》《曝书亭集》)。


二、权威考据


三、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卷,第1383页“铜鞮”词条。
  2.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3.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浊漳水》(陈桥驿校证本,中华书局,2007)。
  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西汉并州刺史部图幅。

以上释义综合历史文献、地理考据及文学用例,完整呈现“铜鞮”一词的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铜鞮”一词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地理及文学语境综合理解:

1. 历史地名 铜鞮是中国古代重要建制地名,始见于春秋时期,为晋国邑名,位于今山西省沁县南部。汉朝设铜鞮县,历经北魏至明初多次迁移,最终于洪武年间并入沁州。该地因晋平公修建铜鞮宫而闻名,成为晋国离宫代表建筑之一。

2.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代指襄阳,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流行的《白铜鞮》曲调。李白《襄阳歌》中“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即以铜鞮渲染襄阳的市井风情。宋代刘过《满江红》中“铜鞮路”亦借指襄阳街道,表现春游盛况。

3. 音乐曲名 《白铜鞮》原为南朝襄阳童谣,后演变为乐府曲调,属“清商曲辞”。其曲调轻快,多用于描绘民间节庆场景,成为唐宋文人咏襄阳的典型意象。

4. 其他含义

需注意: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如历史文献多指山西古地名,而文学作品常借指襄阳或曲调。

别人正在浏览...

百折不移不顺眼驰马刺剑亶聪倒沫大雪山脉跺打贰广反冲反位風暈纷拿高级神经活动高翔远引鲑饭悍骜恒所河网后起字慧圣郊垧脚柞骥齿急干就名刻辞控免空首魁伉例句灵馆另自骂唧唧猫蹲明发哪达凝质牌位盘转椪柑清癖秦昭盟夷球技日锻月鍊肉糜骚攘善价樿旁食蛊吮嘬司法局四载田货拓迹枉死鬼汙闻挦剥夏禹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