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以相識太晚而感到遺憾。《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後漢書·第五倫傳》:“ 倫 始以營長詣郡尹 鮮于褒 , 褒 見而異之,署為吏。臨去,握 倫 臂訣曰:‘恨相知晚。’”亦作“ 恨相見晚 ”。 宋 文天祥 《與山人黎端吉序》:“與癡兒説夢,終日悶悶,使人欲索枕僵卧。明者了了,不逾頃刻能解人數百年中事,恨相見晚矣。”
“恨相知晚”是一個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因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識太晚而感到遺憾,形容新結交但感情深厚的關系。其中“恨”意為懊悔,“相知”表示互相了解、情誼深厚。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引為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甚歡,無厭,恨相知晚也。”。後《後漢書·第五倫列傳》也有引用:“臨雲,握倫臂訣曰:‘恨相知晚。’”。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因時間不足而未能更早建立深厚情誼的遺憾。
《恨相知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後悔相識得太晚。表示與某人結識或認識得晚,後來才發現彼此了解得更深,對彼此有更多的依賴和情感。
《恨相知晚》這個詞由2個漢字組成,其部首分别為心和目。分别有4畫和5畫。
《恨相知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基的《死稿》一書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為「恨相知晚」。
古時候對于這個成語的寫法多樣,如「恨相識晚」、「恨相晚知」等,不過現代日常使用的寫法為「恨相知晚」。
他們兩人相識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直到最近才意識到他們對彼此的感情。他們真是恨相知晚。
相知、恨相知晚
相見恨晚
相見恨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