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出處相同。《老子》:“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 王弼 注:“同出者,同出於玄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然此與 李慶子 遇狐叟事,大旨相類,不應俗人雅魅,疊見一時,又同出於 山 左。”
(2).謂同父所生。《國語·晉語四》:“同出九人,唯 重耳 在。” 韋昭 注:“同出,同生。”
(3).俱已出嫁。《爾雅·釋親》:“妻之姊妹,同出為姨。” 郭璞 注:“同出,謂俱已嫁。”
“同出”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共同本源”與“差異顯現”兩個層面。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中“萬物負陰而抱陽”即暗含陰陽同出太極之意。
現代漢語中“同出”主要包含三重語義維度:
在語言學層面,《說文解字注》指出“同”字從冂從口,取“合會”之意;“出”字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二者組合形成既表共同起源又含發展變化的辯證關系。這種語義特征使其廣泛運用于哲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領域,成為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概念載體。
“同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事物或概念源自同一根源。例如《老子》提到“兩者同出,異名同謂”,意為不同名稱的事物本質相同。這種用法常見于哲學或文獻分析,強調事物的同源性。
用于描述兄弟姐妹的血緣關系。如《國語·晉語四》記載“同出九人,唯重耳在”,指晉文公重耳與其他八位兄弟姐妹為同父所生。
特指女性親屬共同出嫁的情況。據《爾雅·釋親》解釋,“妻之姊妹,同出為姨”,即姐妹均出嫁後互為“姨”的稱謂。
現代網絡語境中,“同出”常用于論壇或二手交易場景,表示自己擁有同類物品并希望出售,如回複“同出”即表達“我也有,一起賣”的意圖。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4、6的詳細解析。
騃昧百斛背本蠶戶超假城壁稱王稱伯呈狀刺殺村莊大本道義德星滴屑屑妒昧法戒非分之念鳳表龍姿馮唐老複育概舉光度瑰秀果将惶灼化易貨赀胡作亂為甲楯假門假氏膠船吉莫鞾寬愉蘭石老莊靈和柳隆隆馬镫綿淼謀爲不軌旁死霸翩聯契卡清立入味三顧草廬深山野墺神守十國説寡嘴數四祀場饕沓陶藝同文土壤膠體危及午日仙人無心散卓縣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