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義的意思、道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義的解釋

[morality and justice] 道德和正義

道義上的支持

詳細解釋

(1).道德義理。《易·繫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勳,五曰表賢能。” 唐 李山甫 《酬劉書記一二知己見寄》詩:“自喜幽栖僻,唯慚道義虧。” 明 馮夢龍 《夢磊記·寓傳訛信》:“他與我道義文章非泛有。”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因為山川的阻隔與交通的不便,使他們顯着散漫,可是文化的曆史與傳統的道義把他們拴到一處:他們都是 中國 人,也自傲是 中國 人。”

(2).闡明義理。《史記·太史公自序》:“《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3).學說和主張的宗旨所在。 唐 裴铏 《傳奇·高昱》:“各談本教道義,理極精微。”

(4).謂一同修道的義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 周 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義鹹恐是俗神所假,或謂欲染邪氣,亟相蹙問。”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親屬道義,齎其上果,要往看之。” 清 黃生 《義府·冥通記》:“道義,謂同事道法之義友。”

(5).道德和正義。 明 李贽 《與周貴卿書》:“僕與先公正所謂道義之交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懲淫》:“客謝曰:‘我與若夫道義交,不敢為此獸行。’” 沙汀 《困獸記》二五:“這就是沒有愛情的結婚的結果啦!一點道義上的保障沒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義,作為漢語中的一個重要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道德和正義的準則與規範。它體現了社會普遍認同的關于是非、善惡的行為标準,以及基于這些标準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具體而言,“道義”包含兩層緊密相關的含義:

  1. 道德與正義的準則: 指社會公認的、用以評判行為正當與否的倫理規範和價值标準。它涉及公正、正直、誠信、仁愛、責任等基本原則。例如,在他人危難時伸出援手,被認為是一種道義行為;而背信棄義、損人利己則被視為違背道義。這一釋義強調的是一種普遍的、應然的規範體系(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2. 基于道德的責任與義務: 指個人或團體因遵循上述道德正義準則而理應承擔的責任、本分或情誼。它超越了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更多地源于内心的道德自覺和對社會規範的認同。例如,公民有維護社會公正的道義責任;朋友之間在困難時相互扶持是一種道義上的支持。這層含義側重于由道德準則衍生出的具體行為要求(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

總而言之,“道義”一詞融合了道德規範(“道”)與公正原則(“義”),既指社會公認的倫理标準,也指個體基于此标準應盡的責任和情義擔當。它是維系社會和諧與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石。

網絡擴展解釋

“道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基于社會倫理、道德準則而形成的責任或義務。它強調個體或群體在行為選擇中應遵循的正當性原則,常與“利益”相對,體現為對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

  2. 核心内涵

    • 倫理準則:如誠實、公正、仁愛等普世道德規範。
    • 責任意識:即使無法律約束,仍自覺承擔的義務(例如對弱勢群體的幫扶)。
    • 社會契約:維系人際信任與社會和諧的隱性規則,如“知恩圖報”“見義勇為”。
  3. 應用領域

    • 個人層面:指導日常行為的良心準則,如“道義上不應欺騙朋友”。
    • 國際關系:國家間的道義援助(如災難救援),超越政治利益的道德立場。
    • 文化傳統:儒家強調“君子喻于義”,将道義視為人格修養的核心。
  4. 與法律的區别
    法律是強制性的底線要求,而道義是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例如,法律不強制人捐款,但社會道義鼓勵慈善行為。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道義問題(如倫理學理論或曆史案例),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北裡表薦避虜并居不經心赤明踳譌出兵祠尾道民電視剟材放解封底封裹分三别兩高明遠識鈎河擿雒狗尾續貂貫串貫涉衮師國道古希瀚灏花腔腰鼓胡談狐疑不決駕鼓奸小驕戚瘕疝激煩進叙進旨謹志記識酒食征逐舊遊魁杓聯辔濂溪立陡陡騄骐買脫梅紅木三對齊和森緑紹興市鐵闆痛斷頭鵝燕托故望風希旨無機物吳羊誤作非為鹹嘴淡舌邪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