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五代 時的 吳 、 南唐 、 吳越 、 前蜀 、 後蜀 、 南漢 、 北漢 、 閩 、 楚 、 荊南 (即 南平 )十個割據政權。
“十國”是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907年-979年)的割據政權統稱,特指與五代并存且相對獨立的十個主要地方政權。這一概念源于傳統史書對唐末宋初分裂格局的概括性劃分,其核心特征為多政權并立、地域分治明顯。
從政權構成看,“十國”包含以下國家:
該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宋代史家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其“十國世家”篇章首次系統記載這些政權的興衰。據《辭海》(第七版)釋義,“十國”專指“唐末宋初在南方與河東地區建立的十個割據政權”,與中原地區的“五代”形成對應關系。《中國曆史大辭典》進一步指出,這些政權“存續時間長短不一,最長的吳越國達86年,最短的南平僅57年”,其政治格局深刻影響了宋初的行政區劃制度。
“十國”是曆史術語,特指唐朝滅亡後,在五代(907-960年)同一時期并存的十個主要割據政權。以下是詳細解釋:
十國指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北漢、閩、楚、荊南(南平) 十個政權,存在時間為902年至979年。它們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僅北漢位于北方(今山西一帶)。
政權 | 建立者 | 都城 | 存續時間 | 備注 |
---|---|---|---|---|
前蜀 | 王建 | 成都 | 907-925 | 首稱帝的南方政權 |
後蜀 | 孟知祥 | 成都 | 934-965 | 延續前蜀疆域 |
吳 | 楊行密 | 揚州 | 902-937 | 後為南唐取代 |
南唐 | 李昪 | 金陵(南京) | 937-975 | 文化繁榮,後主李煜著名 |
吳越 | 錢镠 | 杭州 | 907-978 | 經濟發達,主動歸附北宋 |
閩 | 王審知 | 福州 | 909-945 | 内亂後為南唐所滅 |
楚 | 馬殷 | 長沙 | 907-951 | 後被南唐攻滅 |
南漢 | 劉䶮 | 廣州 | 917-971 | 據嶺南地區 |
荊南 | 高季興 | 江陵 | 924-963 | 地狹兵弱,夾縫生存 |
北漢 | 劉崇 | 太原 | 951-979 | 唯一北方政權,最後滅亡 |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個政權的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資料如《資治通鑒》。
按察鼇洲阿夷半周期倍誦編柳弼違讒妾赤樸春荒楚人咻廚下大俥颠齒電爐調逗鵝毛扇二豪分文未取扞戾雚蒲規陷海南香豪望黑貂之裘咭叮機耕隊驚懷禁固九泉之下巨鎮開坼筐籮老我連封連袵聯詩粒米狼戾亂營買山歸卧毛茶劈腰撲冽取信于民然而軟兀剌三千威儀聲價十倍生紙市樓踏頓鹈鹕題名會聽覽褪後趨前完納文書爻下潠田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