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台的意思、春台的詳細解釋
春台的解釋
(1).春日登眺覽勝之處。《老子》:“荒兮其未央,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唐 賈島 《送劉式洛中觐省》詩:“晴峯三十六,侍立上春臺。” 郭沫若 《水調歌頭·喜雪》詞:“驅旱魃,除蟲害,登春臺。”
(2).飯桌。《水浒傳》第六回:“隻見竈邊破漆春臺,隻有些灰塵在面上。”《儒林外史》第二回:“管家捧上酒飯,雞、魚、鴨、肉,堆滿春臺。”
(3).禮部的别稱。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春台”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春日登眺覽勝之處
解釋:指春天時人們登高遊覽、觀賞美景的地方,常用來形容自然景觀的宜人或象征祥和景象。
出處:最早見于《老子·第二十章》——“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描述衆人歡樂如登高賞春的情景。唐代賈島的詩句“晴峰三十六,侍立上春台”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二、飯桌
解釋:古代對飯桌的别稱,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
例證:
- 《水浒傳》第四回提到“春台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
-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雞、魚、鴨、肉,堆滿春台”。
三、禮部的别稱
解釋:曆史上“春台”曾作為禮部的代稱,可能與春季禮儀活動相關,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擴展含義
部分現代語境中,“春台”被引申為“美好時光”或“理想狀态”的比喻,如郭沫若詩句“驅旱魃,除蟲害,登春台”。不過此用法更多屬于文學創作中的延伸。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春日景觀”和“飯桌”,其他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老子》《水浒傳》等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台(chūn tái)是一個詞彙,它有以下含義和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春(部首為十,總共有七個筆畫),台(部首為廣,總共有五個筆畫)。
來源:春台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常用來形容春天的景色和氣氛。
繁體:春台的繁體字是「春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的變遷,春台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調查。
例句:春台上百花盛開,給人們帶來了美麗的景色和愉悅的心情。
組詞:春台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春台花海、春台風景等。
近義詞:春台的近義詞可以是春日園地、春辰台、春梯等。
反義詞:春台的反義詞可能是冬台、秋台等與春季相對立的詞彙。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