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鍮石的意思、鍮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鍮石的解釋

(1).指天然的黃銅礦或自然銅。《太平禦覽》卷八一三引 三國 魏 锺會 《刍荛論》:“莠生似禾,鍮石像金。”《隋書·西域傳·女國》:“出鍮石、朱砂、麝香、氂牛、駿馬、蜀馬。”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銅》:“凡銅砂,在礦内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或如薑鐵。”

(2).指銅與爐甘石(菱鋅礦)共煉而成的黃銅。 唐 元稹 《估客樂》詩:“鍮石打臂釧,糯米吹項瓔。”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爐甘石》﹝集解﹞引 崔昉 曰:“用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即成鍮石一斤半。”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 南宋 時銅礦減少,主要依靠黃銅(又稱鍮石)生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鍮石(tōu shí)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一種金屬材料,其釋義與曆史應用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訓诂

《漢語大詞典》定義鍮石為「銅與爐甘石(菱鋅礦)煉制的合金」,即現代所稱的黃銅。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波斯國進貢「鍮石」,印證其源自西域的冶煉技術傳播。

二、工藝考據

明代《天工開物·五金》詳述鍮石冶煉工藝:「以爐甘石與赤銅入爐煅煉,反複數次方成」,其成品色澤金黃,硬度高于純銅,常用于鑄造佛像、法器及日用器皿。敦煌文書P.3303號殘卷載有「鍮石鏡」制作技法,佐證其工藝在絲綢之路的應用。

三、文化意象

宋代《本草綱目·金石部》記載鍮石可「鎮驚安神」,被納入中醫藥用礦物範疇。佛典《大智度論》将鍮金列為「七寶」之一,象征智慧光明,此宗教寓意使其頻繁出現于佛教造像與建築裝飾中。

四、語源流變

該詞構字含「金」部與「俞」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俞」為「空中木為舟」,引申中空可容之意,暗示鍮石合金的可塑性特征。梵語文獻稱其為「tutiya」,印證其命名源于波斯語「tūtiyā」的音譯。

網絡擴展解釋

“鍮石”是一個古代礦物及合金相關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天然礦石:指黃銅礦或自然銅,一種黃色有光澤的含銅礦石。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記載“鍮石似金而非金也”,說明其外觀接近黃金但本質不同。
  2. 人造合金:古代通過冶煉爐甘石(菱鋅礦)與銅制成銅鋅合金,即早期黃銅。宋代《六書故》提到“呂盧甘石煉銅成鍮”,記錄了冶煉工藝。

二、曆史應用

三、與黃金的差異

注:需注意與“礜石”(含砷硫化物,有毒)、“礓石”(普通小石)等名稱相近礦物的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

薄媚八思巴字卑窪波蘭人遲明創收蹙地大陸理性派憺怕瞪愕惰農防護堤房科肺劄高贊箇般官局龜年鶴算骨碌碌固志壞坯子化緝彗尾奸訛降奪簡令計籌界斷介珪攔櫃冷暖樂苑留邸淪剝買路錢憫忌木槅耐辛苦黏米齧殺怒行丕風囚虜日記上成尚年霜降水排聳然探監桃花星條析吐供脫班溫泉五音兒狝剃閑文小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