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如灰尘之混杂异物。比喻混一、统一。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魏源 本义:“以尘之至杂而无所不同,则於万物无所异矣。” 三国 魏 曹植 《帝尧赞》:“克平 共工 ,万国同尘。”
(2).比喻与万物一体。 唐 钱起 《题秘书王迪城北池亭》诗:“从宦辞人事,同尘即道心。”
(3).比喻混同于尘俗,不立异趣。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道尊德贵,挫鋭同尘。”
(4).同路;同行。 晋 杨方 《合欢》诗之二:“来与子共迹,去与子同尘。”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輟涂殊轨者多矣。”
(5).指混同;混杂其中。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故广车不能胁其辙以苟通於狭路;高士不能撙其节以同尘於隘俗。” 宋 司马光 《孟尝君歌》:“门下纷纷如市人,鷄鸣狗盗亦同尘。”
"同尘"一词源自道家哲学经典《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在汉语词典释义体系中包含三层核心要义:
一、字面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训释为"混同于尘俗",其中"同"作动词解,意为混同、融合;"尘"指世俗尘埃,喻指纷扰的尘世生活。该词组的表层语义指向主动融入世俗环境的行为状态。
二、哲学引申义 《辞源》引用河上公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强调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这体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大隐于市"的智慧,主张智者在保持内在澄明的同时,不刻意彰显与世俗的差异。
三、文学应用语境 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该词在古典文学中衍生出两种应用维度:①文人自况时表示"不露锋芒的处世态度",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的隐逸实践;②用作谦辞表达"随俗浮沉",见于宋代苏轼与友人书札中"某凡材陋质,敢望同尘"的自谦表述。
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释义范围扩展至"与普通民众共同生活"的社会学概念,常与"和光"构成四字格成语,用以形容消除阶层隔阂的社会融合状态。商务印书馆《成语源流大词典》指出,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形容知识分子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行为。
“同尘”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在《老子》中首次提出,后衍生出多层哲学和文学意蕴。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本源含义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本义指与光芒调和、与尘垢混同,强调消除对立、包容万物的统一性。魏源解释为“以尘之至杂而无所不同,则于万物无所异矣”。
哲学延伸
文学化应用
此词在现代常以成语“和光同尘”出现,表达韬光养晦、与世无争的智慧,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乃至管理学领域。其多义性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演变中内涵的丰富延展。
菴摩罗白眊半面不忘背竈壁宫比栉补集长波长忽朝佥瞋駡楚楚谡谡翠尾冬眠耳韵風步分茅锡土负枉感光纸滚催国患横不拈竖不抬活龙活现奸非家务戒劝接席课堂牢车牢诚良讯蛉蜻漏箭漏月乱行绵缠渺远明熀熀拟死炮楼瞥捩契令青绿山水起石汔再汔四三鞭酒三十二天山囚适称石驼鼠耳巾束勖素秋窕冶提挈外方内圆文榭衔结偕作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