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人民。《國語·齊語》:“臣之所不若 夷吾 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 韋昭 注:“柔,安也。”
“柔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柔民”指安撫人民,強調通過寬厚、溫政策使民衆安定。其中“柔”為動詞,意為“使安定、安撫”;“民”即百姓、人民。
該詞出自《國語·齊語》中管仲對齊桓公的谏言:“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韋昭注:“柔,安也。”。此句體現了古代治國理念中“以柔安民”的思想,主張通過仁政而非強制手段治理國家。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策略或文獻中,如讨論治國方略時強調“寬惠柔民”,與“嚴刑峻法”形成對比。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中。
“柔民”是一個漢字詞,由“柔”和“民”兩個字組成。其中,主義是由“柔”字起到的,而賓語是“民”字。
根據漢字拆字法,我們可以知道“柔”的部首是木(mù),而它的筆畫數為 9。另一方面,“民”的部首是白(bái),而它的筆畫數為 5。
關于“柔民”的來源,起初它的用法并不廣泛,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是通過對漢字的組合形成的,目的是表達一種特定的思想或概念。
考慮到“柔民”的曆史背景,它通常以繁體字形式為人們所熟知。“柔”字在繁體中有一些變化,而“民”字在繁體中則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所以“柔民”這個詞在過去的漢字文字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些使用“柔民”這個詞的例句:
與“柔民”意義相關的詞彙有:柔和、柔軟、柔順、柔韌。
與“柔民”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溫和、善良、親切、仁慈。
與“柔民”意義相反的詞彙有:剛民、兇惡、殘忍、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