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薊的意思、刺薊的詳細解釋
刺薊的解釋
泛稱大薊、小薊。因葉皆有刺,故稱。 宋 晁補之 《收麥呈王松齡秀才》詩:“東山刺薊深一尺,負郭家近饒盤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大薊小薊》﹝釋名﹞:“虎薊、馬薊、貓薊、刺薊、山牛蒡、雞頭草、千針草、野紅花: 弘景 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少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大薊小薊》﹝附方﹞:“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頓服二小盞(《聖惠方》)。”
詞語分解
- 刺的解釋 刺 ì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刺繡。刺傷。刺殺。 * :刺客。被刺。行刺。 偵探,打聽:刺探。 用尖銳的話指出别人的壞處:諷刺。譏刺。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刺。魚刺。刺叢。 刺 ī 象聲詞:刺地滑了一跤。
- 薊的解釋 薊 (薊) ì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可入藥,亦稱“大薊”。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刺薊是菊科薊屬植物的泛稱,主要指大薊和小薊兩類植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因葉片邊緣帶有尖刺而得名“刺薊”。
- 拼音:刺(cì),薊(jì),其中“刺”為多音字,此處讀作“cì”。
2.植物特征
-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羽狀分裂,邊緣具針刺,花呈紫紅色。
- 分類:大薊(學名:Cirsium japonicum)與小薊(刺兒菜)的統稱,兩者形态相似,均屬菊科。
3.藥用價值
- 功能:全草或根可入藥,具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外傷出血等症。
- 文獻記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确記載其藥用特性。
4.其他用途
- 食用:嫩葉可作為野菜,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多見于初夏采食。
- 别名:民間也稱“山蘿蔔”“六月雪”。
5.文學與地域
- 古詩引用:宋代晁補之《收麥呈王松齡秀才》提及“東山刺薊深一尺”,反映其分布與生長特性。
- 地域分布:多生長于山坡、田埂,國内如浙江建德等地有野生分布。
“刺薊”兼具植物學、醫藥學及文化内涵,是兼具實用與曆史意義的草本植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刺薊(cì jì)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是“刀”和“艹”,總共有13個筆畫。刺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文的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來形容多刺的植物,比如薊,一種草本植物。在繁體字中,刺薊的寫法是刺薊。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将艹部寫成“艸”,但它的意思和現代寫法是一樣的。下面是一個例句:“這個薊盾保護了戰士的身體免受敵人的攻擊。”刺薊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比如刺薊葉、刺薊莖等。在意義上,刺薊的近義詞可以是薊草,反義詞可能是無刺植物。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