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盡思慮。《漢書·郊祀志下》:“故聖主盡心極慮以建其制。” 唐 白居易 《與韓弘诏》:“卿苦心奉國,極慮撫人,惠彼一方,于茲十載。” 宋 蘇轼 《策略一》:“故嘗深思極慮,率其意之所欲言者為二十五篇,曰‘畧’,曰‘别’,曰‘斷’。”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任翼聖》:“晚年學《易》,研思極慮。”
“極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lǜ,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若需進一步分析古文用例或成語關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文獻。
《極慮》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非常擔憂或焦慮的心情。
《極慮》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虍,其中“木”表示與樹木、植物有關,而“虍”表示與虎有關。《極慮》一共有10個筆畫。
《極慮》一詞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莊子》一書中。在其中的一句話中有提到:“人之所以貴聖也者,我亦知其所以非聖也;人之所以賤矣賤也者,我亦知其所以非賤矣。夫聖處其所以聖也,賤處其所以賤也。……夫若是,則慮極矣。” 這段話中的“慮極矣”即是“極慮”的來源。
《極慮》的繁體字為《極慮》。
在古時候,漢字《極慮》曾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極有時候寫作極儢、謹謹極有時候寫作兒其恤。
他因工作壓力過大而陷入了極慮之中。
極度擔憂、沉思痛慮
極端焦慮、劇烈憂慮
放松、寬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