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其波瀾。喻順時而動。《莊子·刻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成玄英 疏:“應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2).同其波瀾。喻混同于流俗。《魏書·高允傳》:“ 潘符 摽尚, 杜熙 好和;清不潔流,渾不同波。” 唐 柳宗元 《種術》詩:“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
“同波”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同”指共同、一緻,“波”原指水面的起伏運動,《說文解字》釋“波”為“水湧流也”。組合成詞時,本義可理解為“共同的水波運動”,常用于描述自然現象中的同步波動(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
二、引申義項
三、古籍用例 《淮南子·覽冥訓》載“陰陽同波”,此處喻指天地能量的協調共振,體現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規律的認知(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校注本)。
四、方言保留 閩南語中保留古義,作動詞短語“同波行船”,指船隻保持相同航速并行,引申為協作共事之意(《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版)。
“同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典文獻和語境理解,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順時而動
源自《莊子·刻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道家哲學中的處世态度,指行為應順應自然規律和時勢變化。如成玄英注疏解釋為“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強調不逆環境而行的智慧。
混同流俗
見于《魏書·高允傳》“渾不同波”及柳宗元《種術》詩“激清愧同波”
指個體放棄獨立品格,隨波逐流與世俗同化,常含貶義。如唐代文人用此詞批評缺乏清高氣節的行為。
需注意語境差異:在道家典籍中為褒義(順勢而為),在史書詩文中則多含批判(喪失原則)。例如《莊子》贊其順應天道,《魏書》反諷無原則附和。
表心紙碧澱子兵防兵鋒不遂承德市吃生活刺芒撺拳攏袖黨衆丹屏大信得法定時器惰性多應翻場匪僻風回電激高絶挂甲龜圖悍堅龁龁悔過書惛怳婚因胡唚艱虞節撡快銳枯鱗蘭戺曆本立本羞利喙贍辭龍茶蠻判官免疫力年年歲歲匹先裡破親洽汗遷窆乾俸窮九七王熱天上材生像順賴說千道萬肆恣探環脫歸托戒問疾溫深憲府韱韱